相关报道
:::更多内容:::
新华社伽师巴楚地震报道小组成员
报道小组
新疆分社副社长:王言彬
新疆分社采编室主任:王伯瑜

第一批赴一线记者:
郭立 陈国安 高峰
王旻(摄影) 杨贵新(音像)

第二批赴一线记者:
王言彬 郭立 王少杰
沙达提(摄影)

外出车队司机
杨景福 李涛

后方记者
李晓玲 赵春晖 罗晓光(摄影)
熊聪茹 王少杰

网络编辑
潘莹 王菲

雷锋精神闪耀地震灾区

作者:( 2003-03-11 16:44:54)稿件来源:《新疆经济报》
新华网乌鲁木齐3月11日电 巴楚——伽师发生强烈地震后,闪现在抢险救灾第一线的一个最耀眼的亮点就是雷锋精神。2月24日中午过后,家住巴——莎公路旁毛拉乡的农民,正在三三两两地议论着刚刚发生过的地震。说话间,他们发现公路上急驶的各种各样的车辆突然比往常增加许多,而且其中还有救护车鸣笛快速驶过。非同一般的现象引起了一批年轻人的警觉,他们猜想一定是邻近的什么地方在地震当中出现了严重灾难。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他们自觉汇拢起来,坐上几辆农民自家的车,向车流同一方向奔去。果然不出所料,正是30多公里以外的兄弟乡镇琼库尔恰克、阿拉根乡和色力布亚镇灾情严重。看着眼前倒塌的房屋和失去家园的同胞兄弟,他们毫不犹豫地立刻加入到了抢险救灾的行列之中。一连三天,“师出无名”的毛拉乡100多名青年志愿者冲锋陷阵,不顾个人安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发扬光大着雷锋精神。 不分昼夜地抢险救灾,已经使连续几十个小时没有吃过一餐安生饭、没有睡上一刻安稳觉的解放军某部指战员们十分疲劳了,当听说救治伤员缺少血浆时,军人们立刻精神抖擞,挽起袖子直奔采血车,要求献血。记者采访驻莎车某部的一位连长,他在抢险当中左臂受伤,扎着绷带,忍着疼痛和战士们一道往安全地点搬运木料,几次问他的名字,他都回答“子弟兵”或“解放军”。直到采访结束,记者也没有打听出他的姓名。像这样把帮助人民群众解脱疾苦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为名,不为利的雷锋精神,在抢险救灾的部队指战员当中又何止这位连长一人。 2月26日晚10点40分,武警兵团三支队官兵在阿拉根乡8村安置好受灾群众返回时,突然听到一声声急促的呼救声从漆黑的夜色中传来。副支队长张志刚、驾驶员梁忠辉闻声跑去,顾不得脱下身上的衣服就跳进湍急的渠水中救起了落水的农村妇女左力古丽,以及浸泡在深水里的毛驴车、4只羊和原先装在车上的一大堆生活用品。事后记者问被救的左力古丽:“是谁把你救出水面并送到家的?”这位妇女只知道救她的是武警部队的人,而不知具体是谁。

在教室和老师住宅变成一片瓦砾的琼库尔恰克乡中学,接受记者采访的是农三师48团武装部长张姜印同志,他讲了这样几件事:白伟华是全团有名的承包大户、承包有400亩棉田。地震发生的那天,他正在处理棉花籽种。听说团里的民兵要去灾区抢险,立刻放下手里的活,和另一位承包有80亩棉田、10亩果园,春季农活正忙的贾国梁一起来到团部,坚决要求参加救灾队伍。当团领导考虑他们自家的生产任务重,打算留下他们时,这两位普普通通的农工却郑重地说:“我们是民兵,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灾难当头,我们怎么能顾小家,丢大家呢?”最终他俩硬是和同志们一道在抢险救灾中忙碌了10天,直到圆满完成救灾任务。在抢险救灾中,这支民兵连队,发扬雷锋精神和兵团人勇于吃苦耐劳的光荣传统,一昼夜搭起了57顶防震帐篷,震后的第三天就使这所全乡唯一的中学,在帐篷里恢复了教学。救灾告一段落,民兵们要离开学校时,校长尔肯艾海提带着60多位老师,一起向前来检查救灾工作的农三师师长刘德峰恳求,希望留下几位军垦人在学校里担任课外辅导员,和老师共同培养雷锋式的新时期建设人才。

在琼库尔恰克乡28村,记者看到了雷锋精神的另一种演绎。来这个村救灾的是农三师43团民兵连,其中有不少人是团队农机站的技工和良种队的农业技术人员。他们在妥善安置好受灾农民的生活后,随即转入了发挥自己一技之长的“科技救灾”。技术员刘国辉、罗军、南东新从自己家里拿来零配件,在5天时间里帮助村民们修好了一台轮式拖拉机和被倒塌的房屋压成“重残”的三台手扶拖拉机。他们边修,边给农民们传授技术,还广泛宣传“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道理,使这里的受灾群众对农业机械化有了新的认识。其中有几位重灾户表示,要把购买农机具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发展步伐作为灾后重建的头等大事来考虑。在团场被人们称为植棉专家的农业技术员蒲树东,一进村就向农民们传授科学种棉的新技术,向农民们推荐抗病虫性强、优质高产的棉花新品种。他对记者说:帮助农民兄弟救灾是短期的事,教他们农业科技知识,支持他们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才是长远的任务。如果说救灾前线的故事,表现的是面对面的帮助,那么在乌鲁木齐、喀什、和田等远离灾区的城市人当中,雷锋精神所体现的就更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

新疆艺术学院19岁的舞蹈系学生莫克代斯在电视上看到灾区儿童缺吃少穿,立刻在校园里挂起了一块“学雷锋献爱心救助站”的牌子,并将募捐到的100多件衣物和她母亲亲手选购的300个馕,连同自己买的几十本《雷锋的故事》等课外读物,一起送到了灾区儿童的手中。喀什市“多能”印刷部个体业主靖云龙,“爱心”复印店业主艾克拉木,发现在地震后有许多记者和单位到他们的店里打印和复印救灾的有关材料,便决定无论业务多忙,只要是记者的新闻稿件和有关灾区的文件,不管白天黑夜,一律优先免费接待,并保质保量以最快的速度把打印件交到客户手里。靖先生对记者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更需要雷锋精神,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来表现,而高品质的精神需要在人生的追求和实践中不断升华才能达到高层次,高层次的升华才能完成。

正如救灾中心收到的和田市一张署名“学雷锋小组”的捐款汇票附言栏里写的那样:“地震使人们的物质享受遭到了巨大损失。但在另一方面,得到的却是比金钱更加珍贵的无价之宝——人与人之间的无私帮助、亲情、爱心和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温暖,一句话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 (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  制作:新华社新疆分社新闻信息中心技术部
热线:0991-8851079 8862576  传真:0991-8856110  电子信箱:admin@xj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