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脚丈量"死亡之海"的中国人
  
  
这次探险中,有一位特殊的中国人宗同昌备受随行中日队员和驼工们的尊敬,因为他是唯一一位用双脚走完全程的探险队员。
  今年55岁的宗同昌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摄影师。4月5日记者在探险队成功越出沙漠最后一步找到他时,他正要写当天的探险日记。在沙漠的73天,写日记成了他每天必做的一项工作。
  "我没给中国人丢脸!"宗同昌感慨万分,"沙漠条件极其艰苦,

    唯一用双脚走完全程的探险队中方队员宗同昌,率先抵达目的地新疆若羌县。
    两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驼工——克里木·尤努斯和玉素·艾山。

气候也异常复杂,许多情况下骑骆驼也是迫于无奈。但既然是徒步穿越,总得有人走出来,所以我咬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宗同昌说:"穿越沙漠其实是对体力与毅力的双重考验。探险队中许多人非常有毅力,但毕竟体力有限,所以也就骑起骆驼。其实,沙漠中每迈出一步都是很不容易的!"
  探险队在和田河行进时,宗同昌不慎掉入冰窟,随后又遭受水虫袭击,膝盖肿了,腿部也受了感染。随行医生靳艳说:"每迈出一步,他都要费很大的劲。大家都要他骑骆驼,但他都拒绝了!他是个非常坚强的人!"

  

  两次穿越"死亡之海"的驼工
  
  
在这支探险队中,有一支由10名维吾尔族人组成的驼工小分队,因为他们在沙漠中的出色表现和过人胆识,受到了探险队员和沙漠边缘维吾尔族人的尊敬。令人惊讶的是,参加这次探险的驼工中,竟有两人曾做过1993年中英联合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队的驼工。
  今年49岁的克里木·尤努斯来自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4月5日探险队到达目的地若羌县后,他和同伴们便被当地人团团围住了。大家好奇地问这问那,总想知道他们是如何穿过村外不远处这个可怕的金黄色"神秘怪物"。克里木·尤努斯则毫不掩饰,乐滋滋地向乡亲们讲述着沙漠里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玉素·艾山和克里木·尤努斯是同乡,1993年,中英探险队联合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时,二人同时参加了当时的驼队。虽然从小在沙漠边长大,但那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的走进沙漠,并且安全的走了出来。自那以后,他们成了村民们眼里的"英雄"。
  "第一次进沙漠时非常害怕,真怕自己出不来,家里人当时也反对!"克里木·尤努斯说,"不过从小在沙漠边生活,总想进去看看。"
  去年7月,这次中日探险队的组织者之一中青旅新疆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曾派人到新疆麦盖提县寻找有经验的驼工。玉素·艾山和克里木·尤努斯与和田地区的8名驼工被选中。他们的任务是负责在路上挖水井,并且每人负责5峰骆驼的吃喝。
  玉素·艾山说:"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也不怎么怕了!万一迷路,会有飞机来救援的!开始七八天很累,后面就习惯了!"
  说起以后的打算,玉素·艾山和克里木·尤努斯竟有共同的愿望:"我们打算领了钱后去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给妻子和孩子买点东西。下次有这种活动我们还做驼工!"

 花絮:"沙漠之舟"上演传奇故事

  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在这次探险中也成了探险故事的主角之一,虽然这些在沙漠外极其平常的事情,却令沙漠中的探险队员和驼工们哭笑不得,同时也给探险队单调而枯燥的沙漠生活增趣不少。
  驼队家族中途添新员
  在中日探险队成功迈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时候,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有4峰小骆驼在驼队里不断地穿来

探险途中降生的小骆驼在“进餐”。
一峰领队的骆驼在和田河不幸陷入冰窟。

穿去,这些可爱的小生命都是驼队在穿越沙漠的途中降生的。1月23日,探险队从新疆麦盖提县出发时,共有47峰骆驼随行,10名驼工专门负责它们的吃喝。这些被视为"沙漠之舟"的骆驼身上驮着这次沙漠探险的一切必备之物。
  队伍离开出发地100余公里后,4峰小骆驼相继在沙漠出生。它们的降生,让探险队员和驼工们哭笑不得。日方队员成田正次说:"这次探险的一切所用事先都有精确的计算,小骆驼的降生,除了影响探险进程外,它们还要与老骆驼分食物。但我们又不能把它们留在沙漠。"经过商量,大家决定让驼工们轮流抱着4个小家伙随队伍前行。虽然又多了一项喂奶和看护的任务,但驼工们还是很愉快地接受了。
  4峰可爱的小家伙在沙漠里长得很快,中途休息的时候,大家都喜欢逗着它们玩。随队医生靳艳说:"人长久呆在沙漠里面对同样的景色,极易产生浮躁情绪,小骆驼的降生的确给我们枯燥的探险增添了不少乐趣。"
  和田河:惊喜与遗憾同在
  探险队出发后的第二天,驼队中一峰身强力壮的骆驼在大家扎营休息时,突然神秘失踪,它身上还背着大家需要的水和食物。探险队立即派人在周围寻找,但没有结果。可是,当队伍抵达100余公里外的和田河时,大家惊奇地发现这峰走失的骆驼正在河边喝水。驼工克里木·尤努斯说:"我们当时很惊讶,不过这是一种好的兆头,说明我们肯定能走出去!"
  然而好事不成双,就在大家为失散的骆驼重新归队高兴的时候,一峰领队的老骆驼却在过和田河时不慎陷入冰窟。等大家把它救出来时,它已经全身多出受伤,不能继续前行了。探险队无奈之下,只好把它留在了当地。探险队员宗同昌说:"后来听说这峰骆驼死了,真遗憾,它永远留在了沙漠!"
  "沙漠之舟":探险队的有功之臣
  谈起这次探险成功经验,队员们几乎都提到了驼队的功绩。甚至有队员说,应该为这些骆驼记头功。驼队除了驮着许多探险队的必备物品之外,队员们许多时候还得以骆驼代步。在"死亡之海"行进时,突遇大面积风沙是常有的事情。"每次遇到风沙,我们都会把骆驼集中起来围成一圈,队员和驼工们都躲在骆驼身边躲避风沙,这样才没有出意外。"日方队员成田惠美子感慨不已。
  中方队员宗同昌对驼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说:"骆驼和驼工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往往决定着沙漠探险的成败。19世纪欧洲探险家之所以未能完全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原因之一就是驼队和驼工的选择成了败笔。幸好,这次我们选择没错!"
  

    


打印本稿

发表评论

  推荐给朋友:
   

新华网新闻检索
组合检索 帮助
版权所有:新华网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