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嘉宾访谈 >>访谈直播

访谈直播

“南疆歌者”鞠利:放声歌唱壮丽时代

日期:2016-06-27 主持人:张艺馨
  • 【13:00:57】

    主持人

    各位网友上午好,欢迎您点击由新华网新疆频道和兵团网联合推出的嘉宾访谈。长篇小说《援疆兄弟》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这一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一向低调的作者鞠利,因为这部作品走进了公众视野。6月23日,鞠利携新书《在新疆长大》在乌鲁木齐举办读者见面会,引发关注。本网特别邀请到了《在新疆长大》这本书的作者鞠利本人作客节目,和大家共同聊聊《在新疆长大》这本书背后的故事,以及他的南疆情结。

    鞠老师您好。

  • 【13:01:38】

    鞠利

    您好。


  • 【13:02:01】

    主持人

    简单介绍下《在新疆长大》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13:04:58】

    鞠利

    首先非常感谢新华社新疆分社的各位领导和编辑们,《在新疆长大》这本书简单的来说就是出生在兵团的一位小孩眼里成长的世界,他立意的背景是从新疆解放以后359旅进军南疆,整体整编复员,到上海支边青年、河南支边青年、湖南支边青年援疆的过程。说的时代刚好是文革十年的时代。这个时代是政治上比较困惑,物质上比较贫乏,精神上比较贫瘠的一个年代。是这群小孩在困惑中为了他们心中的理想而成长的故事,还着重写了孩子眼里的大人世界,写了不平凡的年代里这群顽强的小生命怎么茁壮成长,和屯垦戍边具有英雄主义的老前辈们怎么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故事。
  • 【13:05:19】

    主持人

    都说作家的创作灵感基本是来源于生活的,您创作的这部作品,其中是不是也有您自己生活的一些影子呢?也跟网友们简单介绍一下您的个人经历吧。
  • 【13:06:26】

    鞠利

    我的成长经历和新疆许多像我这样的孩子是一样的,所谓的“疆二代”是指建国以后出生在60年代左右的一批不同民族的孩子,解放以后这批孩子成长起来的故事。好多人问我,是不是写的自传体?我说不是,其实它是我们那一群孩子当时成长过程的一个影子,一种文学的创作。但它反映的时代是真实的时代。当初我写这本书的时候,读了很多兵团的史书、新疆的史书,把解放以后所有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书中都有所表现,它的历史年代是真实的,人的精神世界是真实的,但故事是虚拟的。
  • 【13:06:47】

    主持人

    您刚也提到“疆二代”,是在新疆长大的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您觉得这一代具体是指哪一代?他们都有哪些不同于现在年轻人的特质?您觉得这一代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呢?
  • 【13:09:27】

    鞠利

    我觉得“疆二代”是口语的泛指,严格来说应该是解放以后出生在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新疆各族人民的孩子,这是“疆二代”的具体指位。汉族群体往往说的“疆二代”就是解放以后参加了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父辈在新疆本地生出的第一代孩子,其实大概念是指所有解放以后在新疆出生的孩子。不管怎么说,“疆二代”构成了对新疆历史发展很重要的一代人,不管是维吾尔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或者是汉族,这些“疆二代”在岗位上是建设新疆的脊梁。在我的后记里,他们在充满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教育的环境下长大,但是他们又是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中成长的,后来改革开放以后又经历了历史最大的变化。新疆解放是一个历史的伟大变化,文革政治困惑的时候他们也是小学到中学教育阶段,然后开始改革开放,他们参加了高考,有些人没有考上,有些精英孩子考上了,后来到了不同的城市,但最后都成为了新疆建设的主体力量。所以他们是在英雄主义时代下培养的具有理想主义的一代,又是时代转变时期痛苦挣扎的一代,同时又是获得时代变化的红利最多的一代,而且“疆二代”自己生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这就是变化。他们获得了改革开放的红利,比如高考,比如市场经济。但是他们也有所牺牲,比如文革动荡时接受的知识贫乏,还有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其实他们也是为国家做了奉献。

    这一代人是可以讴歌的一代人,新疆的脊梁。


  • 【13:09:54】

    主持人

    您作为“疆二代”也是这个年代出生的,您的书里写到  ,很多“疆二代”年轻的时候都很迷盲,都想出去看一看,到了这个年龄又回到了家乡,还是觉得新疆有一种情感在里面。
  • 【13:11:42】

    鞠利

    对,“疆二代”的心态是很复杂的。我用一天的时间写了这本书的后记,“疆二代”的身份认同是比较复杂的。新疆就是一个融合的文化,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对自己“疆二代”的身份认同没有文化的障碍和地域的障碍,他们从小出生在这里,这是他们的家乡。但是对屯垦戍边这一代的孩子,他们有认同困惑,长大了以后他们老是觉得这不是根,他们觉得远方有族人在呼唤,觉得远方有家乡在等待,有诗歌在吟唱,这就是他们一种漂泊的心态。他们从出生以后,老是觉得这是我的家乡吗?我的同班同学有50个人,现在留在新疆的不到10个人,他们像候鸟一样往回飞了,几乎不太认同自己新疆人的特质。一方面新疆贫瘠,一方面父母灌输的“我是山东人,我是上海人,我是湖南人……”他们想寻根,但是真正到了我这个年纪以后,比如同学聚会时,他们又一下子从祖国四面八方到了这里,他们知道这就是我的家乡。经过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几十年的摔打,这是非常难的。我所看到的“疆二代”没有用艺术的作品,比如说电影或是长篇小说来反映,偶尔是在杂文上反映的。
    这一代人构成了我们新疆文化融合、民族融合和区域融合的大背景,但现在没有人开拓这一块。所以我做了这些简单的工作。
  • 【13:12:04】

    主持人

    这一代人有很多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是很吸引人的。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援疆兄弟》获了茅盾文学奖的提名,这个《援疆兄弟》讲的也是南疆的故事,对吗?
  • 【13:13:45】

    鞠利

    《援疆兄弟》是我的第一部处女作,后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提名,但是名落孙山,我也不遗憾。我们能参评茅盾文学奖的有60多部,这事给了我信心。我创作《援疆兄弟》,包括《在新疆长大》都是非常偶然的契机。当时我在阿克苏职业学院当党委书记,是副教授,业余时间也比较多。一个上海的企业家想拍新疆故事,他说让我写一个新疆故事,然后再拍电视剧。他说要拍就拍当代主旋律的,不要拍别的。当时援疆也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工作,我就创作了这部小说,我用了48天时间把《援疆兄弟》写完。当年又用一个半月把它改编成《同心兄弟》剧本,然后拍成了电视剧,都是非常偶然的,没有任何目的。所以我经常说,我是走入文学瓷器店的一头野牛。

    前年我们同学有30多年没有见面了,然后在兵团聚会。我小时候出生在兵团一师,后来在团场,18岁考上大学,上大学以后分配到阿克苏行署,然后又到地委,到县上当副县长,后来到学院当院长、书记,现在是阿克苏地委的副秘书长。我们同学聚会的时候,我的心里特别受冲击,我就思考“疆二代”的事,思考我们同学的事,就写了《在新疆长大》。



  • 【13:13:58】

    主持人

    您的《援疆兄弟》是第一部作品,是哪一年开始写的?
  • 【13:17:03】

    鞠利

    2012年我的朋友给我说的,当年7月开始创作,8月就创作出来了。9-10月把《援疆兄弟》改成《同心兄弟》,10月份开拍,拍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部电视剧,第二年就出了小说。《援疆兄弟》这本书在援疆干部中的影响力很大,当时上海市委宣传部在上海搞了一个新闻发布会,上海很多学者都参加了。
    去年我又和另一名作者合作创作了一部剧本《我和胡杨的约定》,是写内高班的两对恋人,在内地上完大学,回到新疆在乌鲁木齐创业,最后在乌鲁木齐创业失败又跑到南疆创业的青春励志故事,非常好看。它是由新疆电视台、新疆教育台、阿克苏地委投资的,这也是我主创的。这本书是我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估计今年年底也要出,和电视同期播。我业余时间都在创作。
  • 【13:17:38】

    主持人

    您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年龄比较晚,又开始写作,您觉得这是天赋还是只是生活的积累呢?
  • 【13:21:10】

    鞠利

    我这个年龄写长篇小说,又拍电视剧,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困惑。这两年我突然想通了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取得了这些成果,我觉得首先还是要有天赋,我其实挺愚笨的,反应比较迟笨。第二,我觉得是这个伟大的时代,给了我们很多素材,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平庸。但是我们却用很多平庸的东西来反映这个时代,这让我特别痛苦。我为什么能成为一名作家?因为我特别痛恨某些充斥荧屏的泛滥的个人主义。比如前两年流行的片子,他们拍的那些电视连续剧都是帅哥美女,20多岁开宝马,30多岁当老板,每天的工作就是谈情说爱,搞轰轰烈烈的爱情,你都不知道他们财富从哪来的。我说这不是生活,但是我的孩子不相信,他觉得这就是生活,他们觉得父母就是他们的金库。我们的小说里到处是官场小说,我从当副县长到现在阿克苏地委副秘书长,快20年了。老百姓看到了腐败的问题,现在确实有,但是我们共产党人,很多党的干部不是这样的,你没有真才实学,你没有真心为老百姓奉献的那种精神,你没有热爱老百姓的那种胸怀和家国情怀,你做不出来伟大的事情。我们的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真的热爱我们的祖国。我熟悉新疆历史,中国现在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新疆在人民生活最进步和宗教最和谐的时期。但是一些文学作品却只看到了反面。
    所以我经常说,要么就不写,有些写出来的东西是戕害心灵的。我就想讴歌这个时代。习总书记老说,我们生活里藏着巨大的文学艺术的宝藏,我们要为人民服务,我们要为时代服务。托尔斯泰的《复活》,雨果的作品等,反映了什么?也反映了个人的人性,但更多的是立足于那个伟大的历史时代,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精神,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发展,那个时代人们的理想和追求。所以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留给后人的,激励当代的,告诉我们这是人类生活的历史,人类精神的历史是这样走过的。
    我都47岁了才开始写第一部小说,与其让没有理想的内容常唱台,还不如让我们站台。我就是要讴歌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和伟大的党,这是我的使命。
  • 【13:21:23】

    主持人

    应该有更多的传递正能量的东西出现在我们的影视作品当中。
  • 【13:21:45】

    鞠利

    你们现在叫正能量,我们叫理想主义者,叫英雄主义者。我始终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结,我们要讴歌这个时代的英雄。
  • 【13:22:04】

    主持人

    您的故事都是讲南疆的文化,讲南疆的故事,您觉得南疆的文化、南疆的文学作品较其他地方相比,有哪些独有的魅力呢?
  • 【13:24:33】

    鞠利

    我没上过文学培训课,我大学学的是中文,但是我自己琢磨出来了,写小说无非就是一段生活、一段时光、一些人物的故事。一个作家如果没有来源于自己生活的东西,那是很难打动人心的。
    我的小说是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方法来创作的,这种创作必须要来源于生活,有一段生活,有一段人生经历,然后是你的精神领悟再加上创作技巧,就构成了生活真实,审美真实,情节真实,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文本结构。
    我生在南疆,长在南疆,工作在南疆,我所领悟的世界就是这么一点点南疆。我在后记里说,您的眼界就是您的世界,您的生活就是您的艺术,您的记忆就是您的生命。我完全是按照这样的情结去提炼和凝练的,南疆是一块非常神奇的地方,好多人真的是不了解。尤其是有些人还会妖魔化新疆,误解南疆,远离南疆,这种社会形态也无法避免,但是我们作为南疆人应该怎么做?南疆的各族人民生活的很幸福,大家生在一块,长在一块,学习在一块。我在南疆工作了那么多年,在地方当了将近十年的县级领导,现在身边的同学有各个民族的,每次聚会都会有少数民族的同学在一起,所以南疆神奇的民族融合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风情,还有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乐观、豁达,永不低头和向上的精神是有些地方没有的,这是我们新疆人的一种豁达,而且他们非常真诚。所以南疆是文学的矿藏,这很独特。他们把我称为“南疆的歌者”,这个词我挺喜欢的,如果我的歌声能够让人体验到南疆的美这是非常值得的。
  • 【13:24:45】

    主持人

    您怎么看汉文化在新疆的传播和影响?


  • 【13:29:14】

    鞠利

    汉文化在新疆和维吾尔文化一样应该是主流文化,现在维吾尔族人口约占了46%,汉族人口占了37%。西域这块土地,从公元前60年成为中国的版图以后,实际上就是当地的土著居民和汉族同志主要交流,也是印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以及中华文明的汇合地。汉族文化在这里从来都没有销声匿迹过,但随着11世纪喀喇汗王朝成立以后,维吾尔族先民和本地民族融合,产生了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西域文化,伊斯兰教又比较盛行。新疆的主流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互相影响,互相包容的。我觉得在新疆不要单独去提汉文化的说法,在新疆还是提中华文化的融合。
    我喜欢阿克苏,阿克苏有很多地域特点,比如在乌鲁木齐我明显感觉到汉族文化非常发达,和田、喀什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社会民情风俗比较浓厚,阿克苏这个地方包容的非常好,民汉文化融合的非常好。汉文化对维吾尔文化的影响也是比较深厚的,现在我身边很多维吾尔族朋友都看汉语电影。我对它的评价是“混血的文化”,有时候我觉得离开了有维吾尔唢呐和歌舞的地方,还觉得有点陌生。
  • 【13:29:40】

    主持人

    很多人谈到新疆,觉得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少数民族内容和题材的作品被更多去推广和宣传,比如拍成影视作品、谱写成歌曲等等,有些人就有这样的看法,觉得汉文化慢慢变成新疆的亚文化了,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其实它是一种相互融合和影响,您觉得呢?
  • 【13:30:20】

    鞠利

    对。新疆这个地方很多人打了一种烙印,觉得是少数民族文化发达的地方,其实在艺术创作里,无论绘画、书法、文学、诗歌、音乐等,都是汉族艺术家和少数民族艺术家共同创造的。我觉得汉文化在新疆不是亚文化,它融合在这些文化中像一种底色或者是不显眼的颜色,也在散发着它的美丽。
  • 【13:30:37】

    主持人

    在我们新疆还有一种特殊的文化是兵团文化,讲述的是兵团的一些故事。您怎么看兵团文化,您觉得兵团文化有什么特征呢?
  • 【13:31:33】

    鞠利

    兵团文化是从地域上来划分的,好象兵团人写的东西就是兵团文化,这是不对的。其实它是我们新疆文化的一部分,是屯垦戍边文化的一部分。现在我们都讲融合,我18岁之前在兵团长大,我这本书里也有兵团和地方孩子的故事,但是贯穿主题的就是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兵团文化简单从地域上划分是可以的,但是从文化的概念来划分我觉得是不合适的。我这本书应该算是兵团文化还是算地方文化呢?其实都不是。我觉得兵团文化构成了新疆文化的一块,新疆文化应该包含各个民族的文化,包含汉族文化,汉族文化里包含了一小块兵团艺术家或者是兵团文学家的创作,我觉得它都是新疆文化的一部分。其实不要特别强调这个东西,新疆的文化是融合的,民族是团结的,新疆文化有地域的差别,但是没有地域的分别,它就是新疆文化。
  • 【13:31:49】

    主持人

    《在新疆长大》也是以孩子的视角来写的,《援疆兄弟》写的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的故事,为什么会选择小人物、选择孩子的视角来讲故事呢?
  • 【13:33:55】

    鞠利

    《在新疆长大》第一部是成长前的故事,后面就要写充满激情的青春成长故事,它一定会脱离开那片绿洲,来到新疆的乌鲁木齐开始青春绽放的时期,最后一部会写到成为新疆脊梁。这是我的主题构思。
    这个孩子以后会成为新疆的脊梁,我会让他成长,但是我的视角里大背景是新疆的背景,这不是儿童文学,这包含那个时代的故事,包含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理想和审美,他们生长在英雄主义年代,他们遭遇了最好的时光和最悲壮的人生。这是一个主旋律,我就要这么写下来。
    《援疆兄弟》这本书在创作的时候,我认识的上海援疆干部有上百人,我太了解他们了,而且兵团一师有上海6万的支边青年留在了那里。所以我这本书了写了援疆老师的故事在里面。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尤其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不可能抛弃生活。我写了很多身边的感悟,然后把身边一群人集合在一个典型人物里进行创作,这样能够吸引别人来啊。所以我48天创作出了《援疆兄弟》,好多专业作家说太厉害了,这么短的时间创作出一部长篇小说。我觉得我在创作的时候脑子里像画面一样,就想着赶快把它叙述完,一气呵成。
  • 【13:34:22】

    主持人

    最初有军垦人来支援新疆,今天也有很多年轻人怀着梦想到了新疆这片土地,比如说援疆干部,西部计划的一些大学生,其实他们也会面临一些困惑,来到新疆可能也会有失望和迷盲,在走和留之间会有冲突,您觉得今天的迷盲和老一辈人来新疆建设的迷盲是一样的吗?您觉得应该怎么去开导和化解他们?
  • 【13:36:37】

    鞠利

    他们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地方。我们父辈那一代是在国家号召的英雄主义的鼓舞之下,抱着理想主义的信仰而来的,他们没有自我的选择,他们被这种理想所打动,走入了这个时代。
    现在这批孩子跟我们的父辈一样是带着梦想来到边疆的,但是他们却缺少了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梦想,他们更多的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大学生一年毕业700多万人,能就业的也就两三百万,他们可能是出于就业的考虑来到边疆的,也有可能是被新疆神奇的美丽所打动来到了这里,更多的是充满了自我追求的色彩。但他们共同的出发点都是一种梦想。
    那一代人也是想创造美好社会的梦想,但现在的孩子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最后惠及这个社会,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样的,来到新疆想在这里有所作为,追求新疆的梦,新疆的幸福,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父母没有选择,现在的孩子是有选择的。我想告诉他们,新疆一是块神奇能够实现梦想的地方;第二,你必须是能接受任何考验的,能够迎接生活挫折的人,能够用自己的奋斗去努力,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第三,新疆文化的差异和内地文化的差异不是一点点,是巨大的。所以对这种差异要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我觉得新疆人和内地人一样都在追求美好的生活,如果他们真正有那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自己融入这个伟大的时代,新疆是一块很美丽的地方,可以施展作为的地方。
  • 【13:37:18】

    主持人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时代烙印,要有时代感和责任感。您是怎么理解作为一个作家的使命感的?在这个时代,在新疆这个位置,您作为一个作家,您觉得您的使命是什么?
  • 【13:41:47】

    鞠利

    我觉得我的使命就是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新疆和平解放60年到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历史上取得最大成就的时代,这个时代太需要讴歌了。我们有些作家写的东西支撑不起这个伟大的时代,一个东西很重,我要把它撑起来。我想做一个杆子把它撑一下,就像我的工作一样,要尽我微薄之力,在新疆前进的脚步中去支撑这个大厦,文学也是同样的,尽我的微薄之力。
    我没有其他的使命,就是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要让孩子们和后代看到真正的新疆是什么样的。
    我写过一篇散文没有发表,《码字的字诀》,现在的年轻人写文章都是用电脑打出来的,一天就能打出几万字,我们那时候写文章用笔写到天亮才能写出一篇文章来。现在电脑帮助人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你码出的字不能是一地鸡毛,甚至是精神毒品。我觉得我们码出的每一个字都应该是闪亮的,白天就是灿烂的阳光,夜晚就是能够照亮人们的心间。在最寒冷的时候能感到温暖,最失落的时候能找到希望,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感。如果你码的东西全都是标题党式的东西,全都是明星的绯闻那样一些东西,虽然它获得了眼球,但它污染了孩子美好的心灵。
    我觉得文学的力量在于给一个民族生存感、认同感和成就感,文学的力量给每一个读者希望和美好光明。
  • 【13:42:39】

    主持人

    您本身也担任了政府的工作,作为阿克苏地委副秘书长,您觉得作为政府官员,作品中会不会有官场的色彩在里面?您在政府官员和作家两者身份之间是如何去转换的?
  • 【13:46:15】

    鞠利

    我的作品里几乎没有官场厚黑学的东西,官场也是我们生存的一个环境,因为我的职业就是这个,它给了我土壤。我写出的干部,也有坏干部,但是他的主流力量全都是充满英雄主义色彩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就像总书记所说的群众第一,人民第一,国家第一。
    其实我写作品的时候曾非常困惑,对此我非常感谢三个领导,首先是我原来的地委书记,现在是伊犁州党委书记黄三平。还有一位领导是现任阿克苏地委书记的窦万贵,他们告诉我现在作为一个干部进行写作是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们非常开明,如果没有这么开明的领导,我就封笔了。他们如果说我这是不务正业,我就真的是封笔了。这两位领导告诉我,作为一个干部是可以写作的,这对我们党员干部是非常有用的一件事,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一件事。我还感谢张楠先生,他是党委宣传部的常务部长,我每次的作品他都精心的指导,哪怕我取得一点点进步他都会鼓励我。一个是搞艺术的领导,两个是搞行政的领导,他们都非常爱护我,我的成长得益于这些领导和我身边朋友的支持,包括我家人的支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昆,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我工作的座右铭,我所有的工作绝对不会因为我的其他爱好让我落后于别人,给我们的党和组织交了一个基本圆满的答卷。文学让我有存在感,让我的思想能感染到别人。
    工作是我的事业,艺术是我的爱好,八小时之内我拼命的工作,八小时之外我就立刻转入到艺术的世界里去了,而且工作给我带来了丰富的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又使我在工作中变的更加的豁达超然。我写了四部长篇小说,每写一部就进行一次人生的蜕变。每写一部我的人生境界就上了一个台阶,与人打交道我也变的越来越豁达,越来越照顾别人的感受,身上利他的东西多了,动物性本能的东西少了。我觉得艺术成就了我的内心世界,让我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这是我非常喜欢的。
  • 【13:46:29】

    主持人

    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对于做一个合格的政府官员来说非常关键。
  • 【13:46:46】

    鞠利

    有的共产党员就应该是最高尚的人。
  • 【13:47:11】

    主持人

    您怎么看文化引领对于南疆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影响?
  • 【13:51:07】

    鞠利

    先进文化的引领在新疆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访惠聚”工作开展的这几年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群众工作这块,我们用了很多办法引领先进文化,把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东西,维吾尔民族和其他民族最优秀的东西引领到农村;经过努力,让农村的体育活动室办起来了,群众活动中心办起来了,党员活动中心办起来了,党的声音传递到了千家万户。现在我们党的声音进来了,现代文化的声音进来了,现代文化改变了我们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看问题的视角,改变了他们落后的习俗,农村充满了欢歌笑语。所以现代文化是灵魂,是我们村民精神世界的一种灵魂。它具有一条路、一栋楼不可替代的力量,它的影响是几代人的。
    在新疆开展“访惠聚”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固本之基,也确确实实是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也是治理新疆主要矛盾的重大探索,是实现总书记所说的“四个全面”的伟大战略部署。所以说通过先进文化引领非常好,农村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变化非常大,真是让人觉得欢欣鼓舞。我喜欢现在的新疆。
  • 【13:51:25】

    主持人

    读者都亲切的称您为“南疆歌者”,您未来打算如何讲好南疆故事?
  • 【13:52:18】

    鞠利

    一个艺术家不能离开艺术创作的土地,我现在正在进行创作一部长篇小说《住村兄弟》,写的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故事。《在新疆长大》这本书的第二部也写到乌鲁木齐,第三部是回到南疆要继续创业,所以还要写南疆。我马上要出的书《我和胡杨的约定》还是写南疆的孩子大学毕业创业的故事。南疆的故事都的在我的脑子里,如果一个作家能把一块地方的事情写好,写出精品来,就了不得了。我想以此及彼,最后可能写更多的新疆的故事。
  • 【13:52:36】

    主持人

    在这里也希望您今后能够创作更多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讴歌这个伟大时代优秀的作品,也非常谢谢您接受这次采访。
  • 【13:52:46】

    鞠利

    谢谢您,您这是对我的鼓励,也是一种要求。
  • 【13:53:26】

    主持人

    《在新疆长大》这本书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天我们也特别邀请到了鞠利老师的朋友,军旅画家、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邮票设计者、中国美协会员,同时也是《在新疆长大》这本书的插图作者马新胜老师作客节目,跟大家谈谈他是怎么理解这部作品的。马老师您好。
  • 【13:53:48】

    马新胜

    您好。


  • 【13:54:02】

    主持人

    您这是本书的插画作者,鞠利老师是主动来找您,让您给这本书做插画的吗?您的插画是什么样的风格呢?
  • 【13:55:26】

    马新胜

    《在新疆长大》是鞠利老师又一部叙述新疆南疆故事的长篇小说,我和鞠利老师也是通过偶然的机会认识,经过一段时间交流决定给《在新疆长大》这本小说插图,我是南疆人,我出生在新疆库车县,但是我上学是在兵团一师上的。所以我身边都是兵团的同学,与其说是给这本小说插图,不如说是在画我身边的故事。我在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画?其实我是有一定构思的,以前看过鲁迅的小说,里面的插图我是非常喜欢的,那本插图用的是小写意。鞠利老师这本小说本来就是理想和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我的绘画具有理想性和现实性,现实性对于绘画来说就是写实性,至于写实性就是让别人感觉到那个时代性,你绘画的东西让别人能体会到当时的场景,这个我进行了一番研究和取材。
    理性就是绘画的写意性,比如说鞠利老师写的主人翁沙子站在冰面上,冰面上一片空白,留给大家空旷的想象力,思维的延伸性对于写意绘画是一种很好的叙述方式。
  • 【13:55:42】

    主持人

    您是一边看这个故事一边画,还是其中也加入了您的一些亲身的经历?
  • 【13:56:40】

    马新胜

    我也出生在南疆,很多故事特别是里面描写儿时游戏的故事,比如说玩泥巴、弹玻璃球、推铁环等一幕幕故事就被鞠利老师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展现在我的面前。描绘的这些画面也是我曾经经历过的一些生活或者是往事,也是我一直想表现的非常美好的青春岁月。也感谢鞠利老师给了我这次机会,这次的合作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拓展。


  • 【13:56:56】

    主持人

    这在本书里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特有的一些文化,那个年代特有的一些游戏都会在这本书里找到。
  • 【13:57:02】

    马新胜

    是的。
  • 【13:57:16】

    主持人

    您也是南疆人,作为一个画家,您画笔下的新疆、画笔下的南疆是什么样的?
  • 【13:57:51】

    马新胜

    南疆的题材很大,这部小说毕竟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绘画能画出当时的场景。沙子小时候和小慧做同桌,她会画三八线欺负沙子,沙子特别委屈,小慧就偷偷的笑。包括桌椅板凳,我当时查了资料,那个年代是木头凳子。这个插图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和鞠利老师本身写文章的风格是一样的,没有华丽的词藻,平淡无奇讲故事的方式,润物细无声的把你打动。我也想通过绘画的方式,用很直白的方式让读者感动,对文章来说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作品。
  • 【13:58:09】

    主持人

    您给鞠利老师做了插画,您眼中鞠利老师是什么样的作家?
  • 【13:58:44】

    马新胜

    他是非常性情的人,他写文章到激动的地方能够痛哭流涕的。我作为他的朋友,非常看好鞠利老师,我愿意给他将来的小说插图,现在已经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这本书其中有一幅插图是鞠利很好的朋友在鹰上,我希望他像鹰一样飞的更远,他身边的朋友有更美好的未来。鞠利老师还有一个特点,他常说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渴望能留住。


  • 【13:58:55】

    主持人

    这样来看,您的插画里包含了对这部作品的感情和对作者本人的认同。
  • 【13:59:13】

    马新胜

    首先是对作者本人认同才去画插图的,因为小说插图对我来说是第一次,以前没有画过小说插图。我研究生上的是中国画写意,这次插图也是第一次画,能得到作者的认可我也感觉到非常的自豪。
  • 【13:59:25】

    主持人

    您是怎么看这部作品的?读这了部作品有什么样的感受?
  • 【14:00:59】

    马新胜

    那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非常匮乏的年代,其实有时候我们都不愿意去想那个年代,也不愿意去回顾它,是因为觉得留下了很多不美好的东西,因为物质和精神都很匮乏。但是看了鞠利老师这本小说以后,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其实生活有很多美好。鞠利老师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留下很深刻的东西。这本书里有一段描写,沙子的奶奶去河南,沙子和哥哥去阿克苏的一个地方,出去搭车一招手司机来了,他就可以上车走。其实我上学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我们那时候没有班车,完全是坐公路上路过的车,而且司机会免费把我们送到目的地。除此之外,每一家门是不用锁的,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安定,民族非常团结。其实我们上学的那个环境,我们班里也有很多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回族、白族、俄罗斯族等等,大家在一起是非常团结的。我们当时住的都是平房,过年过节的时候人和人感情的交流都是非常好的。这种描写也是很多人看好这本小说最主要的方面。
  • 【14:01:11】

    主持人

    看上去很艰难的年代,其实有很多值得人们向往的东西在里面。
  • 【14:01:22】

    马新胜

    对。
  • 【14:01:52】

    主持人

    也非常感谢马老师能够给这本书插图,同时接受我们这次采访,谈了您对这本书的一些感受。在这里我们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关注新疆,关注南疆,可以关注这片热土上奋斗的人们,同样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关注这个伟大的时代。好了,感谢大家收看本期访谈,下期再见!

访谈直播

鞠利

鞠利

《在新疆长大》作者、阿克苏地委副秘书长
马新胜

马新胜

军旅画家,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邮票设计者,中国美协会员,《在新疆长大》插图作者。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