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嘉宾访谈 >>访谈直播

访谈直播

徐立汉:能够在兵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我的幸运

日期:2014-09-17 10:00主持人:李雪
  • 【11:02:56】

    主持人

    各位网友上午好,欢迎您点击新华网和兵团网联合推出的庆祝兵团成立60周年系列访谈节目。兵团建工师是兵团以工业、工程施工为主的一个师、在新疆的铁路、公路、机场、峒库、水利、电力、油田、厂房和城市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值得歌颂的建设者和工程师们,今天做客我们节目的嘉宾是兵团建工师机械施工公司高级工程师、全国劳模徐立汉老师来到我们节目中与网友做一交流。徐老师,您好,欢迎您。
  • 【11:03:15】

    徐立汉

    您好,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徐立汉,我是兵团建工师机械施工公司一名高级工程师。
  • 【11:03:26】

    主持人

    徐老师,非常欢迎您。很多网友对您本身还不是很了解,在节目一开始,首先介绍一下您的个人经历好吗?


  • 【11:03:46】

    徐立汉

    1960年兵团成立六周年的时候,上海交通大学分到兵团一批毕业生,我就是其中的一个。那一年我22岁,当时的新疆是遥远又荒凉,我们来之前思想斗争是非常激烈的。然而我还是相信,就是走到我们祖国的天涯海角,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劳作生息的地方。这样我就告别了我的父母和家人,踏上了西行的列车,我们走了十天从上海到了乌鲁木齐。没想到一到兵团,当时兵团的第二政委张仲翰,第一政委是王恩茂,张仲翰政委专门抽时间给我们谈话,他介绍了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最后1954年兵团成立。兵团成立以后艰苦创业,走过了一个屯垦戍边的不平凡的路程。最后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这批学生,要自觉地改造思想,要安心边疆建设,只要坚持到底,就会有光明的未来。兵团领导对我们的鼓舞让我们感到特别的亲切和温暖。第二天我被分到兵团的工二师,就是现在的建工师。现在我的单位就是兵团建工师。
  • 【11:04:04】

    主持人

    这就是您简单的经历,当年如何来到新疆,如何从事建筑行业的简单经历。徐老师,您在兵团工作生活了这么多年了,尤其是在兵团的建筑行业工作了这么些年,就您的感受来看,您觉得兵团的建筑领域发生了哪些发展和变迁呢?
  • 【11:04:54】

    徐立汉

    我在工二师担任了机械技术员,从1960年一直到2006年退休,一共46年,我一直在天山南北的水库、电站、铁路、公路、飞机场等施工工地工作了40多年。由于自己专业学的是机械,凡是搞工程建设的都离不开机械,这样我就有很多的机会,因为我们兵团自治区有很多的工程给了我充分的机会,因地制宜解决施工中的疑难问题。施工中的机械有的买不起,还得自己搞一些结合本单位的机械。这样我在40多年里,也获得了不少的成绩。曾经对工程建设起到了提高功效,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可喜的结果。
  • 【11:09:51】

    徐立汉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1966年自治区要求要修一条公路,那时候到新疆来的只有一条公路,要修从库尔勒、若羌到青海的第二条出疆公路,大家知道若羌县是我们全国最大的县,人口当时才两万,可想而知那个地方是多么的荒凉和辽阔,这条公路是多么的艰难。这条公路交给了兵团干,我们兵团是交给工二师,工二师上了一万工人在沿线工作,一直从库尔勒到青海。当时这个地区主要是盐碱、沙漠地带,那里有30多个桥,要必须采用钻孔灌柱装。先钻孔,再把钢筋水泥灌下去,这个一米的桥墩要下去20米。就必须要买钻机,要大钻机,要到口里去买,买不起就要租,那时候很不方便,当时也很少。我们兵团有这样一个光荣的传统,领导就找我谈话,他说我们兵团有人民解放军南泥湾过来的,我们有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有一个小的钻机是人推的,这是取样品的,让我看看那个钻机,能不能在那个基础上设计一个大的,我们这个桥要一米的直径,那是相当大的。我就跑到水库一看,把它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更重要的是把草图画了下来,很快把图纸画了下来。我回来设计了大的钻机,设计了一米的钻机,设计完以后在石河子做出来。那个钻机比较简单,做完以后我就带着几十个工人到桥梁工地,每一班要二十多个工人像推磨一样的,推动转杆推动,要往下钻,钻下来之后提起来把土倒了继续往下钻,那都是靠人力。很不容易的,那个土毕竟是很硬的,20多个人拼命地推,夏天的时候都是男同志推,上衣都不穿,就拼命地推。打一个洞要好几天,一开始钻孔以后不能停,白天晚上三班倒,晚上用发电机发电照明。打到了20米以后把钢筋放下去就灌混凝土。因为新疆的施工一般是冬天停止的,所以四年实际上每年干半年,前后四年把30多个桥墩建成了。
  • 【11:10:02】

    主持人

    非常不容易。
  • 【11:10:38】

    徐立汉

    很不容易的,那时不知流了多少汗,不知少睡了多少觉,我们兵团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把这个完成了。那时候记我们三等功,奖中山装一套。我还挺高兴的。那时候我们工人夏天是光着背干活的,那时候我们计名不计利,这种精神是我们兵团精神的熏陶。我工作完以后马上写总结文章,后来在西安有一个机械厂可以发表论文,我就发表论文,所以这个土设备还是有一定的推广意义,一些偏远地区小型的桥梁还是用这种方法的。去年我去了若羌,那些桥还在用,说明当时我们兵团搞的桥的质量还是很过硬的。


  • 【11:13:37】

    徐立汉

    下面再举一个修铁路例子。1985年从乌鲁木齐到阿拉山口和苏联接轨的铁路是北疆铁路开工了,这条铁路如果一旦修通,从我国的连云港到荷兰就修通了,这个工程由兵团干,兵团抽了1.5万人干这条铁路。这条铁路从北疆的石河子、奎屯、精河、博乐农业区过来的,五师、六师、七师、八师,还有昌吉、玛纳斯、奎屯、博乐都是农业区。这样大量的流水要从下面过,这条铁路地下的涵洞特别多,这个涵洞要求质量特别高,因为是百年大计。由于北疆铁路途径北疆主要农产区,河渠纵横,地下水位高,需用内径1.5-2米,自重2-3吨的大口径钢筋混凝土圆管涵6000节。这种用于铁路路基底部过水的圆管涵,在强度与尺寸上要求严格,原计划铁道部桥梁厂供货,运到乌鲁木齐后再用卡车转送至沿线各工点。不但运费高,而且供应不及时会影响工程进度。领导找我谈话,能不能想办法自己搞一套设备,工地上就可以做,不用到厂里做了。我说我参观一下吧。我就到宝鸡桥梁厂和哈密桥梁厂看了一下,他们是机械化和流水化的作业线。看了以后我心里有数了,回来以后设计了图纸,先做样品,样品出来以后基本上成功,后来就大批生产,做了十套有自震装置的震动钢模及配套用的手动吊车,然后六千个涵管我们自己生产出来了。当时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和新疆电视台做了专题的报告,任务完成后给我发4000元的奖金。这在1985年是相当可观的,那时候我的工资还不到100元。我把这奖金都分给了工人。我马上写了一篇论文在北京发表了,就是铁路、桥梁涵管的钢膜。
       
  • 【11:15:52】

    徐立汉

    下面再举一个例子。1991年伊犁伊宁机场很漂亮,在一个花园里,很小。但是它只能停小飞机,到90年代要扩建伊宁机场,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建工师干。1991年我们情况比较好了,机械化程度比较高了。我们专门组织了一个班子,由我们师里副师长当指挥,现场机械管理由我负责。我就带了20多台机械都是比较先进的大型机械,到了工地上,要求四个月完工。都是从天亮一直干到天黑,从7月份到10月份的四个月干完。四个月搞的非常紧张,最关键的就是跑道的摊铺,飞机场的跑道沥青要铺的非常厚,那个要铺30多公分。如果不平的话,飞机下来颠簸非常厉害,所以我们就进口了新疆最早的摊铺机,摊铺是非常辛苦的。只能是夏天摊铺,下面混凝土的温度有100多度,满身都是汗。从早到晚我和工人一起把任务完成了。伊宁机场现在可以停大飞机了,现在播音737都可以停了。这个机场我们搞的比较成功。
  • 【11:16:08】

    主持人

    徐老师,您刚举的这几个例子,可以说也是我们兵团一些比较重点的施工项目。也可以说在我们自治区来说,整个全疆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施工项目。
  • 【11:16:20】

    徐立汉

    对,还算有特点的。


  • 【11:16:40】

    主持人

    从这些项目也可以看出我们建筑施工领域从当年条件很艰苦,到现在慢慢好转的一个发展历程。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变迁,您刚也提到当年的条件设备很简陋,都是最早用人工,现在条件设备都会好很多。给您感受最大的变化在哪里呢?
  • 【11:18:11】

    徐立汉

    兵团成立初期当时真的是一穷二白,白手起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西部大开发,开始意识到新疆兵团在新疆稳定方面,对边疆的建设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兵团越来越重视,各方面的扶持就加大了。1985年国家拨给新疆一批先进的机械设备,是从美国进口的。那批机械都是挖掘机、推土机等各种先进的设备,结果全部拨给了我们兵团,就没有给地方上。原来自治区系统机械给的比较多,兵团给的比较少。那次二十多台都给了兵团,给我们建工师分了八台,其他的每个师农业单位分一台挖掘机。先进的机械效率是非常高的,给了我们八台,在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效益。
  • 【11:21:25】

    徐立汉

    我们修南疆铁路的时候,到工地上一看,过去修南疆铁路修吐鲁番到库尔勒那段,我们工二师也参加了,全部是人推拉拉车,女工和男工都是人推,非常辛苦,工效也很低。到了1996年-1999年修库尔勒到喀什的那段路,这是南疆铁路的第二段,1000公里三年就修好了,全是机械化施工,都是机械在施工。工效非常高,也减轻了我们的劳动强度,也保证了质量。我感到就我们建筑单位来说,先进的机械设备的确可以使生产效率提高,可以大大改变我们的生产质量。一个工程下来都有很大的盈利,我们可以继续扩大设备,扩大再生产,所以这几年我们建工师发展非常快,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搞施工,全是搞先进的设备在那里施工,也代表了我们国家的面貌,也代表了我们兵团的面貌。
  • 【11:22:50】

    徐立汉

    先进的设备有的需要买,但是有的还是需要我们因地制宜,搞一些土洋结合,不能全买,全买太贵了,大工程买了可以赚回来,小工程我们还是要搞自己的土设备。


  • 【11:25:26】

    徐立汉

    兵团的水库很多,大坝的压实很重要,如果压不实,一垮坝那就完了。1958年有一个水库的大坝跨坝,洪水下来了,把很多房子都淹了。我们工二师的机械队在那里,那个水机械队都冲了,死了很多人。当时有好多水库要修,大坝要振动、碾压。大坝平压好压,斜坡也要碾压,过去没有条件,就把大坝修宽一点,修完以后压实,斜坡用人工去刨,人工在斜坡上也很危险。所以我们就想办法设计了一套机械,放在坝顶上,把振动拉上拉下,斜坡就可以压实,这个搞的很成功,在新疆是首创。兵团水利局在庙儿沟水库开现场会,陕西也来人参观了,这个革新是比较成功的。这是1991年搞成的,由于这项成果,1992年我享受国务院的特殊津贴。这个特殊津贴是给专业技术人员的,如果没有拿得出去的项目,是评不上的。
  • 【11:25:54】

    主持人

    徐老师,通过您刚才举的这些例子包括您参与的重点施工项目,可以看出在兵团建筑施工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除了建筑领域,其实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您亲身的体会和您的亲眼所见,您觉得兵团这些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 【11:28:06】

    徐立汉

    兵团的农业我接触不多,我最近两年有空闲时间,有机会到兵团各个师去看看。我觉得兵团的农场居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六七十年代,居民住的都是土房子,有的还住地窝子,取暖非常困难,特别是南疆,都是打柴火,打洪柳枝。那里上海知情比较多,因为知情不会打柴火,房子非常冷。我们是搞工程建设的,还有煤供应。农场买不起煤,都是烧柴火。那些知青到南疆来,冬天没有暖房子住,而且吃的都是粗粮,他们种的是大米,大米种出来以后卖了换粗粮吃。条件非常的艰苦。
  • 【11:28:40】

    徐立汉

    最近几年农二师那边我也去,那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31团、32团、33团、34团,每个团都是盖着四五层的居民楼,生活条件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另外学校、医院都是非常正规的,凡是好的房子都是医院、学校和幼儿园,文化生活也比较丰富。各个连都有娱乐室,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里的果园也很发达,有红枣、香梨,他们很大一部分的生活来源是从果园来的。我们兵团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发挥各个地区长处,不是单纯的靠种棉花种麦子来发展的。


  • 【11:28:58】

    主持人

    职工群众的生活面貌变化发展快。
  • 【11:29:07】

    徐立汉

    对,职工的精神面貌非常好,去那里给人精神很振作的感觉。
  • 【11:29:41】

    主持人

    徐老师,您刚也介绍了您当时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在您那个年代,大学生还是很稀有的,尤其是您这个学校是全国的重点大学。可以说含金量也很高,当年您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了新疆兵团支援边疆的建设,后来我们知道在新疆也掀起了一股上海知青的返城潮,您当时为什么没有回去,是什么动力让您留在了新疆?您后悔您的选择吗?
  • 【11:31:44】

    徐立汉

    这个问题非常好。首先上大学是把基础打好,我们那时候上大学学校比较好,对专业基础特别重视,我们上课都是废寝忘食,每天都是在学专业,在实习工厂度过的,这样基础打的比较好,专业知识牢靠。到了新疆以后,我们的工程可以和专业结合上来,所以后来在工作上只要出了一点成绩,我就觉得特别幸福。有一个名人说过:再没有什么比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更有意义,更令人愉快的。我觉得工作给了我很大的乐趣,所以也很容易适应环境。在艰苦的环境,刚开始不习惯,当时来的时候吃不饱肚子,兵团当时实行粮食定量低标准。就在那样的环境里,大家都是同样的过着,所以也没有什么悲观的。兵团自力更生的能力非常强,粮食不够吃了,因为工二师的师部在石河子,所以就组织大家轮流种菜、玉米等,这样就解决了一部分粮食。从领导到工人到干部都是走路去上班,只有师长才有一辆小车。
  • 【11:34:44】

    徐立汉

    工作给了我很多的乐趣,所以我就非常喜欢这个环境。我现在走到上海反而觉得不习惯了。已经适应这里的环境了,这里天高云淡,有辽阔的大地,给人的感觉特别振奋。觉得在这里有事可做,所以工作给了我很多乐趣。我的业余生活安排的也可以,我从小语文学的比较好,因为我父亲是教语文的,晚上我喜欢写工作总结,不能遗忘,把图纸画下来,并且争取发表,在工作之余我写了很多的笔记。我写了一书十万字,被翻译成维吾尔语在新疆发表了。2001年劳动部要求兵团写一本土石方机械的书。因为他们知道兵团机械化程度比较高,兵团劳动局就安排我来写,因为他们知道我爱写。开始我不太愿意,因为写书是非常辛苦的事情,报酬也很低,后来想这个事很有意义,两年把它写了出来。还给我配了几个人帮我打字,这本书2003年中国劳动出版社出版,现在已经在全国发行的非常好。这个给我很大的安慰,我晚上也有事干。除了写科技上的书,我还写回忆录,回忆工程的,回忆个人人生的文学作品。水平不高,但是比较真实,因为是我自己亲身经历了,用词还可以。
  • 【11:35:01】

    主持人

    给我的感觉,徐老师您在新疆兵团您的个人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您的才学得到了发挥和应用。这也是您留在新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 【11:37:14】

    徐立汉

    为什么上海交通大学会把这批学生分到新疆来呢?50年代我们国家比较讲成分,家庭出身不好的父母被杀被关等,他们的子女上学就比较好。但是在大学毕业的时候,这些出身不好的学生一般单位不敢要,我们兵团敢要,兵团有远见,就把我们要来了,我就跟着来了。张仲翰跟我们谈话,让我们自觉改造思想,我觉得很受鼓舞,兵团给了我们生存的条件,兵团再艰苦还基本上能吃饱。我非常感谢兵团给了我生存的条件,给了我发挥自己能力的一个平台。那么多的工程,兵团各级领导非常重视人才,从师领导到团领导对我们都非常尊重,有什么任务找你商量,看能不能干,能干干成以后马上对您就比较重视。2001年中央电视台到乌鲁木齐来演出,兵团劳动局和兵团工会问我,你准备接受采访吧。当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周涛找到我,她很会提问题,她问我:“你现在事业有成,想不想回上海?”正好我抬头一看,对面上方有一个大标语“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我就说:“这里融入了我的青春和毕生精力,我爱兵团,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当时全场都鼓掌了。
  • 【11:37:23】

    主持人

    回答的非常精采。
  • 【11:38:47】

    徐立汉

    这个电视后来中央台在国庆期间播出了。兵团给了我很高的奖赏,1992年我是兵团最早的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所谓专家。2011年我们兵团投票评选感动兵团100位屯垦戍边感动人物,我被选上了。最近兵团庆祝60周年,从1000多名劳模中选60个社会影响比较大的,我也被选上了,照片在国家博物馆展出了。所以我感到自己能够在兵团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兵团给了我这么高的奖赏,我对兵团充满着感激之情,我们这批人如果不到兵团来,可能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今天。我们上海交大的学生确实不错,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是各个单位的经理等。所以我觉得这批人在兵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 【11:39:08】

    主持人

    徐老师,听了您这么多介绍,从您个人身上,包括整个建工师职工群众身上都可以体现出兵团精神。我们现在把兵团精神概括为16个字,您觉得什么是兵团精神?
  • 【11:47:51】

    徐立汉

    我所以在兵团能够干一些工作,能够健康的成长,从我一到兵团就在兵团精神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首先要热爱祖国,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要艰苦创业,干工作不通过辛勤的劳动那是不可能的。我每干一项工作都是废寝忘食,白天晚上都在思考,就怕失败出问题,搞土设备搞不好就要出问题砸死人的,所以在做的过程中我真的是呕心沥血,反复地思考。所以创业是很艰苦的。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开拓进取,不能停在原地,搞出了一些成绩要继续探索,更上一层楼,搞出水平更高一点的。另外搞出水平比较高的,能在国内的杂志发表对个人也是一种提高,对我们兵团也是一种提高吧。我觉得一开始在兵团受到了全面的教育,在这样兵团精神的鼓舞下,我在兵团54年了,我没有有过大的挫折。文化大革命因为我的家庭出身不太好,我父亲是国民党,后来到了新疆,领导也是很关怀我的,对我说你还是到工地吧。所以我就到了工地,一到工地我就找机会工作,所以在文化大革命我基本没有受到大的委屈。1978年三中全会以后,领导找我谈话,你要入党。他们知道我的思想认识还是可以的,我从中学的时候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我在新疆12年没有回家,一口气干了12年,一直安心工作。个人的事情我基本上都能克服,我觉得我基本够入党的条件。既然领导鼓励了我,我就提出了申请,当时一些机关的人还想不过来,说出身不好的人怎么还入党啊。结果讨论了几次,最后还是通过了。1980年我就入党了,三中全会以后我是最早入党的。在党组织的关怀和信任下,马上就提成了总工程师,干工作既要有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条件,在那个岗位上我就方便了,用人也方便,谁有那个能力干工作,谁有思想能干,过去我说话不算数,现在说话就顶用了。领导也给了很多方便,知道我工作很辛苦,只要有出差休养的条件都让我去。
  • 【11:48:03】

    主持人

    徐老师,您刚说您在兵团工作生活了54年,可以说说是地道的兵团人了,您给我们说说您身上的兵团情结吧?


  • 【11:49:24】

    徐立汉

    我觉得我们兵团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我进疆的时候坐火车经过甘肃,到火车站小孩就围在车箱边问我们要吃的,小孩的衣服是非常破烂的,有的小孩没有衣服穿,只穿裤子。我们就想怎么那么贫困啊。到了兵团条件同样是很艰苦的,当时住的是土坯房,那时候布也紧张,每个人的衣服是补了又补地穿。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还坚持搞生产,工二师那时候修水库比较多,石河子好几个水库都是工二师修的,全是靠人力修的。所以我们的老兵团人、老同志,我们的上一辈为了兵团的建设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所以一些年龄比较大的老同志对兵团真的是无私奉献。随着兵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兵团的重视,给了兵团许多优惠的条件,现在兵团在全国31个省市里是一个特殊的单位,相当于副省级的单位,各方面都给兵团优惠的政策和条件。我作为搞机械的,设备都是先进的,好设备来了以后先想到兵团。就我所从事的工作来说,一些大型的工程干下来以后,利润也比较好,只要组织好,施工效益也比较好。现在我所在的单位好多人都买了小车,我觉得兵团有这么好的条件,十几个省对口支援新疆和兵团,我们兵团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一定会更兴旺,更发达。
  • 【11:49:35】

    主持人

    今天是兵团成立60周年,是兵团的六十岁生日,在节目的最后送上您的祝福吧。
  • 【11:50:25】

    徐立汉

    兵团就像我的母亲一样,60岁生日,这是一个大日子。我自己就是在兵团母亲的怀抱里从刚出校门的学生,逐步在兵团的大地上辛勤地耕耘,在工作上作出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所以我觉得能够在兵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也是我们这一批上海交大学生的幸运和幸福。我相信我们兵团在未来岁月里,要加强对下一代的培养教育,还要引进人才,我们兵团事业将来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更强,老同志的经验要进行传播,更方便年轻人借鉴,更方便我们兵团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 【11:50:40】

    主持人

    也祝愿我们兵团今后的发展更美好,也祝徐老师您今后生活幸福,非常感谢您今天和网友做了这样一次详细地交流和分享。也感谢网友的收看,我们本期节目就到这里结束,下期再会!


访谈直播

徐立汉

徐立汉

建工师机械施工公司高级工程师、全国劳模。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