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嘉宾访谈 >>访谈直播

访谈直播

兵团人就像沙枣花一样吐露芳香——访兵团歌舞团歌唱家熊盛华夫妇

日期:2014年8月6日 主持人:李雪
  • 【17:30:11】

    主持人

    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您点击由新华网和兵团网联合推出的嘉宾访谈节目。今年是兵团成立60周年,60年来,兵团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今天我们为大家邀请到的这两位嘉宾,他们是兵团60年来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特别是在兵团的文化艺术事业领域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和成就,他们是两位长者,也是一对夫妻。他们就是兵团歌舞剧团原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唱家熊盛华和她的爱人原兵团电视台录制中心副主任、兵团电视台创始人之一李公毅。两位老师好,非常高兴能来到我们节目中作客,在节目一开始,先跟网友打声招呼好吗?
  • 【17:30:41】

    熊盛华

    网友们大家好。
  • 【17:31:18】

    李公毅

    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 【17:32:19】

    主持人

    非常高兴两位老师能来到我们节目中跟网友们分享一下您们的人生经历,讲讲你们的故事。两位老师,我们知道两位是兵团老一辈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那给我们先介绍一下各自的经历吧。



  • 【17:33:39】

    熊盛华

    我是1957年来到新疆的。1951年我参加工作,1954年进入四川音乐学院,1957年毕业以后来到新疆。我在音乐学院毕业以后,当时考取了保加利亚留学,由于我家的海外关系比较多,那时候政审比较严,结果没有去成。当时王震将军在北京,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了一批文艺方面的人才,于是他从四川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要了一批大学生,我就是那批过来的。但是我当时毕业分配的时候,把我分到了中央农垦歌舞团,当时一般来说在艺术院校能分到中央是很不错的。结果报到的时候让我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到,那时候我年纪小,那时候还不太知道新疆,我觉得最远大概就是兰州了。
  • 【17:35:04】

    熊盛华

    一直到了新疆以后,用当时我父亲的话说,你怎么跑那么远啊?当时我们学校的老师都鼓励我,新疆是歌舞之乡,去了以后有发展前途。后来我来到了新疆,来到兵团以后知道是王震将军要了一批大学生。1957年我就到了兵团歌舞团,一直到退休。当中有一小段时间我曾经到陕西呆了十年,然后落实政策我又回来了,一直到退休。我在兵团歌舞团一直唱独唱,教学生。所以歌舞团的演唱队的合唱、小合唱、独唱基本上都是我来领唱,就这样一直到我退休。
  • 【17:35:16】

    主持人

    熊老师,您是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四川音乐学院是我们国家比较顶尖的艺术院校,您作为当时的高材生分到偏远的边疆,当时心里有落差吗?
  • 【17:38:18】

    熊盛华

    当时最大的落差就是保加利亚留学没有去成。因为家庭的关系,那个时候海外关系多。后来到了新疆来,尤其是我的老师给我说新疆是歌舞之乡,你到那里去会有很大的发展。当时我坐着火车,当时火车只能到玉门,从那开始坐大卡车,各个地方都有大学生接待站,也挺高兴,一路唱着歌就到了新疆。我们那个年代脑子非常单纯,让你去你就很愿意去,而且来了以后第一次听新疆的音乐,觉得真的很好听。第二年,我就写了一封信,把新疆的歌舞以及在路上看到的写了出来,我觉得新疆的月亮很大,天地也很大,觉得太阳也大。那个时候叫小资产阶级热情。我们那个时候真的没有什么想法,看到的都是新疆的歌舞,新疆的好。那时候人也单纯,我就是来唱歌的。后来知道是王震将军要的我们,更加感觉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歌唱好就可以了,没有更多的想法。
  • 【17:38:37】

    主持人

    当时看到新疆歌舞之乡这么丰富的文化资源,也被新疆的艺术资源所感染了。您刚才也说这里的音乐非常好听,来到这里,也非常适合您。
  • 【17:40:13】

    熊盛华

    当时来了之后生活是非常苦的,整个文工团是有一个毛驴在拉水喝,早晨洗脸水晚上再洗脚。那时候的天气比现在冷,我后来还得了关节炎,是因为大家都去抬煤,我也抬,很热,他们脱我也脱,后来就得了关节炎。我到歌舞团以后,歌舞队不在了,话剧队接我们。话剧队演出的时候,他们队长说你也唱一个吧。那时候年轻,唱就唱,当时就上台唱了,效果还可以,不能说很好。回来以后我们团长把队长骂了一顿,说一个演员第一次和观众见面是很重要的,一不小心很可能把这个演员的印象会毁掉的。所以我来到兵团歌舞团有一个好的团长,后来就不让我唱了。我当时是9月份来的,10月份自治区欢迎月亮代表团,给我配了一个大管弦乐队,然后我在人民剧场演出,一炮打响。都知道兵团来了一批大学生,而且是搞文艺的大学生,自治区也知道。那时候是第一批。我们团很重视这次演出,专门配了管弦乐队,在很重要的场合下演出。唱完以后,大家都知道了我,从那时候开始走红。大家就知道兵团有这么一个唱歌的。所以我来了以后,遇到了好团长,好伯乐。

  • 【17:40:24】

    主持人

    对您一生的艺术生涯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 【17:40:34】

    熊盛华

    是的。
  • 【17:40:56】

    主持人

    李老师,您给我们说说您的经历好吗?我前面介绍您是兵团电视台创始人之一,给我们说说当年您是怎么来到新疆的?
  • 【17:41:36】

    李公毅

    我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我高中没毕业就参军了,然后就当了文艺兵,干了三十多年话剧。文化革命我离开了新疆,离开了兵团,1985年兵团又恢复了,因为对兵团的老感情,在这里老战友多,老领导多,对兵团我总有种特殊的感情,不言而喻的感情你们可以理解。找我回来我就回来了,回来开始搞电视,就这么搞起来了。
  • 【17:45:31】

    李公毅

    1985年1月18号兵团党委开会定了成立电视录制中心,2月6号编委发文件,从文工团调25个编制。可是那时候大的形势有点问题,那时候胡耀邦是总书记,批示了要兵团和师两级精简机构,要减轻职工负担,“减减减”三个字。兵团成立电视录制中心这个事就暂时搁下了。一直到1985年5月20日,宣传部副部长通知我:“老李,你牵头,把我们这个中心搞起来。”我说:“牵头要有人和设备啊,要有经费啊。”“没有,就有一套设备还没到。”所以我刚才看见你们,我都觉得比较亲切,因为我就是干这个的,我就是采访,领着一个摄像的,领着一个录像的,那时候还背着大包包,拿照相机,我就是干这个的。所以我看见你们感到格外的亲切。
  • 【17:45:51】

    主持人

    是我们新闻界的老前辈了。

  • 【17:52:15】

    李公毅

    是同行。那时候什么都没有,好不容易搞了一套设备,是三管机的,拿着磁带笨的要死。没人会摄像啊,都不懂啊,什么都不懂,没搞过这个东西。现在的机关事务局王局长是我们的第一个摄像,因为他是电影厂的,他搞过电影剧的,我们其他人都不懂。他当时是办公室秘书,就从办公室找到主任借一个月,他来给我们扛摄像机拍东西,我们其他人都不懂。就这么几个人,等于他是借来的,还有我一个,再从和平都会和歌舞团调来两个人。就这么干起来的。干什么?干专题,干新闻……我们连新闻的基本要素都不懂,因为没学过。当时建制属于宣传部,部里定了,然后去拍刑满人员的教育工作,大墙那边拍受教育的,判刑的这些东西。最后安静同志,是我们兵团的作家,他有一本短篇小说集,是《将军塞上集》,写王震将军的,我当时选了一个短篇,改编了一个电视剧。搞电视剧我还可以,因为我是搞话剧出身的,学一学镜头还学的快一点。搞新闻要从头学起。
  • 【17:52:52】

    李公毅

    拍了一部电视剧,大家感觉还可以,现场自己拍,后期制作自己制作,字幕自己上,配音自己配,动效自己做,连效果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中央台不理解。因为这是我的老本行。中央台说这是你们自己做的?对,自己做的,配音自己配的。那时候上字幕没有现在方便,连字幕机都没有,跑到农六师五家渠打字机,打字员给我打,打完了以后贴在那里抠像,把那个字抠上去。一个戏的字幕上了六天六晚,才把字幕搞完。当时没有钱啊,哪有钱。那个戏花了不到2000元,演员不要稿费,都是军区和自治区话剧团找来的,和我们兵团自己的。服装、道具都是歌舞团找来的,摄像请一个人,从原来老歌舞团出去的人请回来搞摄像。创业那年,1985年一部电视剧《三眼泉边的星火》,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拍一部艰苦奋斗的戏,用兵团的精神拍兵团的戏。还有就是怎么样对服刑人员教育的,怎么样让他们脱胎换骨重新做人。85年就干了这么两件事,中央台都播了,100%播了,很不容易,还捞了一点稿费,其他把两千多元的拍摄费收了回来。这样才明白了搞这个东西还可以搞下去,有点意思。
  • 【17:55:41】

    李公毅

    1985年还干了一件事,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王震将军来了,我们跟着拍吧,但是我们不懂新闻,连新闻要素都不懂,怎么写新闻稿都不知道,怎么办呢?我们好不容易写出来,但新疆台没有用。就像第二次我为什么回到兵团来,我说不清楚这种感情。你们现在有这个条件真的不容易。有了这种感情,我在干活的时候,我在创办电视的时候我才有动力。我们吃一点苦算什么啊,和兵团职工比我们算什么苦啊,我们在天上,我们兵团职工在下面,他们那才叫兵团精神啊,我们能够体现多少兵团精神啊。所以我觉得在创办电视台的过程中,我们是尽了全力的。我是牵头人,我就干活,决策由宣传部做,他们决定了以后我们就牵头干。我们想的是把这个事情干好,尽量地少犯错,尽量地把自己对兵团的那种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所以从1986年一直到1987年两年,我们干了不少的事,专题拍了不少,得奖的不少。那时候觉得这个东西还可以用来得奖的,非常受鼓舞啊,这样跟我干活的这些人非常受鼓舞啊,他们到底比我年轻啊,这样就把事情干出来了。
  • 【17:55:45】

    李公毅

    1988年就干了一个三集电视剧,那时候中央台要求尽量单本戏,不是像现在搞娱乐化的东西,那时候还是以正面教育为主。三集以内算单本,超过三集的算连续剧了。我写了六集电视剧,也是改编的,刚才王刚的小说改编的。这个戏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做的,一去送本子的时候就定了,他们认为这不是拍不拍的问题,是拿不拿奖的问题。因为那时候要宣传这些东西,兵团精神宣传的太少了。如果不拿奖那是导演的水平问题,这个戏我们花了12万,因为它要求每一集要字幕。可是我只有10万,总局给了我6万,因为当时中央有要求,少于这个数字不要拍。因为我们这个戏是宣扬兵团精神,,年轻一代要把父辈们的兵团精神要传承下去,就是这么一部戏。



  • 【18:04:43】

    李公毅

    我要培养我们的人,中央的意见是拍好电视剧要资金充沛,人员精干,水平要高。那我们这样不行,那个摄制组比电影摄制组还大,有一个配一个,因为钱是我拿的,我拿钱就要培养我们的人。所以那个剧组很大,他们也没有意见,因为我要坚持,我是老板啊,我是出资人,剧本是我的,资金是我的,设备是我的,你们还有什么说的,你们就是导演、剧务、制片,我们不懂就得请人家,结果请的都是部队文工团的,中央台出了一个导演,八一厂、空政、海政的选了一些人。那个戏还可以,播出的时候是在9月份播出的。现在你们这个地方是物资局,我们第一次播放片子就是在物资局放的,我们的老宣传部长就是在物资局当书记,所以拍回来是先在这里放的。当时有一些裸体镜头,战士没有裤子穿,军装要集合列队的时候穿,干活是光着屁股的。有这个镜头,拍的很生动,现在看看也还很生动。恐怕到目前为止,像这种正面唱主旋律的电视剧裸体的不多。导演都是50多岁的老太太,小伙子们脱裤子的时候不好意思,老太太说,我都50多岁了,我孙子都比你大了,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这是很生动的东西,这样一来把气氛缓解了以后,小伙子干活干的特漂亮,也是一种奉献。不容易啊,在中国人的概念里这是一种奉献。原来我没有意识到,后来我意识到了。现在我看到兵团电视台,现在他们要写台志,要我说的这些东西,我按年份给你们说的很详细。我们不和地方政府去比高大全,咱就把栏目搞好,搞经典,硬件上顶级了,软件在往顶级走,将来的发展壮大是后人的事。
  • 【18:05:46】

    主持人

    刚才听了李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资金、设备有限的条件下,确实干了很多事出来,而且创作出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在那个年代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是相当匮乏的,李老师创造的作品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享受。确实很不容易。从你们来看,当时是年轻人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敬业地工作,但是现在从我们来看正是应征了你们的奉献精神,正是有着兵团的深厚感情,才踏踏实实作出了很多的成绩。
  • 【18:06:04】

    熊盛华

    那时候干事情所有都是从头开始学习,就看自己的努力程度了,他演话剧演的很好。
  • 【18:06:15】

    李公毅

    我参军的时候18岁。
  • 【18:06:33】

    熊盛华

    他是话剧演员,有些东西和电视有相通之处,但是电视在那个时候还是新鲜的门类。
  • 【18:06:47】

    李公毅

    那时候跟现在怎么比啊。
  • 【18:07:00】

    熊盛华

    就靠自己努力。
  • 【18:07:24】

    李公毅

    我们去要点钱,要几十万上百万都不得了,现在随便一出手都是几百万。
  • 【18:07:44】

    主持人

    听了李老师的介绍,我们也是同行,都是新闻工作者。从我自身感觉非常受鼓舞,觉得您老一辈的奉献精神,充满干劲的斗志,都是我们值得我们学习的。熊老师,您也提到在五六十年代已经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著名歌唱家了,经您首唱的《送你一束沙枣花》在支边青年中广为传唱,您退休前在兵团歌舞剧团主要担任哪些工作?听说您退休之后并没有停止进行声乐艺术工作,退休后都做了哪些工作?


  • 【18:08:38】

    熊盛华

    那时候对专业大学生要求很高,觉得您什么都会。那时候我们很年轻,除了唱独唱以外,就是排练,教学生。实际上我自己也不会,给你的工作你要去做,要追求专业,在工作当中不断的学习。我来到兵团以后,我觉得在新疆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兵团这样一个特定的团场,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我们要唱歌,就是要为他们服务的,我们那时候就是这么想的。所以我主张要唱中国歌,要把中国歌唱好。所以我唱的就是我们团自己的创作和新疆少数民族歌曲。那时候我基本唱这两种歌曲,有时候是时代要求的一些歌也唱,我绝不去模仿别人。我唱了很多歌,其中有《送你一束沙枣花》,也唱《我心爱的冬不拉》《火车进新疆》,反正那个时候大的事件我基本上都在唱。我还唱了《火焰山下葡萄园》,都是我们团自己创作的。


  • 【18:09:34】

    熊盛华

    我们团的创作基本上是为我们几个独唱服务的,为我们歌舞晚会服务的,所以唱的都是自己的歌。还唱了《举杯祝贺》,现在这首歌已经成了教材了,这是由乌兹别克民歌改编的。《送你一束沙枣花》是1963年支边青年来的时候,要写一首歌,写的歌词给我看了以后,第一句是“坐上大卡车……远方的年轻人……”因为我就是坐着大卡车来的,所以我就喜欢上这首歌词了。我也是远方的青年到这么远的地方来的,所以我很喜欢这个歌词。那时候我从玉门坐十天大卡车到新疆来的,一路唱着歌就过来了。当时特别的热情,新疆太阳大,月亮大,天大,戈壁滩大,一走走一天。我真的是这样的想法。我觉得走的时候完全是往太阳里边走的,就像神话般一样,戈壁滩这么大啊。就用这样的一种感情来唱这首歌,我觉得这首歌和我的经历我的体会是一样的。这首歌也很上口,听两遍就会了。为什么这首歌能够这么受欢迎,现在任何一个地方的支边青年都会唱这首歌。有一年乌鲁木齐被服厂失火,天津的那帮小青年就在被服厂,很多人被烧伤了,就在这个时候把家长接来了,都是十五、六岁的支边青年,在慰问他们的时候我唱的这首歌。他们比我都小,脸上烧伤了,当时我是哭着唱完这首歌的。所以《送你一束沙枣花》对支边青年来讲他们记忆很深刻,30年以后他们要找原汁原味歌唱人,三十年以后他们都五六十岁了,后来找到我了,大家都是老年人了,有的人脸上还是有疤的。我唱完了以后他们也哭,我们也哭了。这个哭不是后悔,我唱的时候我说了一句“我不是支边青年,但是我也是从口里来的,我和你们一样,我们来到这里,你们创造了财富,你们在这里安家了,我们不后悔”,大家也说“不后悔”,那个场面很感人,后来寄到了天津电视台,天津电视台放了。当时共青团农场支边青年开晚会,那时候没有收音机,更没有电视,他们每天上完工以后唱的都是《送你一束沙枣花》。所以《送你一束沙枣花》是兵团的符号,通过这首歌大家认识了我。这首歌几十万支边青年没有不会唱的,我今年80岁,过80岁生日的时候,陕西支边青年和上海支边青年也来了,他们唱了《送你一束沙枣花》。那个时候在火车上一直放这首歌,传唱率很高,所以支边青年都会。当时我挺感动的,我过生日的时候他们都唱这首歌。李公毅老师的外甥现在是交大的副书记了,他也唱这首歌,支边青年都会唱《送你一束沙枣花》。作为一个演员来讲,这是最大的回报,没有什么比这个回报更大的。
  • 【18:15:42】

    主持人

    《送你一束沙枣花》具有一个时代的烙印,也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支边青年共同的回忆。所以传唱率这么高,而且支边青年如今都已经年老了,还依然对这首歌记忆犹新。对您本人而言,不仅是您的成名作,对您的一生有很重要的影响和意义。熊老师,刚才听了您哼唱了几句,感到非常动听和悦耳,能给我们多唱两句吗?
  • 【18:20:50】

    熊盛华

    送你一束沙枣花

    坐上大卡车

    戴上大红花

    远方的年轻人塔里木来安家

    来吧来吧年轻的朋友

    亲爱的同伴们

    我们热情地欢迎你

    送给你一束沙枣花

    送你一束沙枣花

    我们热情地欢迎你

    送给你一束沙枣花

    送你一束沙枣花

    不敬你香奶茶

    不敬你哈密瓜

    敬你一杯雪山的水

    盛满了知心话

    ……

  • 【18:21:13】

    主持人

    非常好听。听了很多版本,还是最想听原唱,今天听了原唱很激动。



  • 【18:21:37】

    熊盛华

    这首歌很普及,影响面很大。我女儿现在的网名是“沙枣花”。
  • 【18:22:07】

    熊盛华

    沙枣花抗寒,这个花很坚强,所以表现了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坚强。沙枣花在雪里很坚强,经得起风寒,所以就用来形容我们这代人的精神。
  • 【18:23:19】

    李公毅

    形容荷花是出污泥而不染,沙枣花是出干旱的土地上的芳香,那种芳香是迷人的,我们兵团人吐的就是芳香,遗憾的是世界并没有真正全面认识到我们兵团人,没有闻到我们兵团人到底香在哪里,并且我们都不知道自己香在哪里,应该是这样的。就像沙枣花一样,干干的生长出来了,兵团人就是土路走出来的。
  • 【18:23:48】

    熊盛华

    花很小,并不是很大,但能在非常寒冷的地方生长。形容年轻人的坚强。我还唱了《百灵鸟》、《玛依拉》。我唱了很多很多歌,但这些歌不是我的代表,是兵团的代表,是兵团的一种符号。
  • 【18:25:29】

    主持人

    就像李老师刚才说的一样,兵团人就像沙枣花一样,在非常恶劣的条件下能吐出芬芳。熊老师,听您介绍坐着卡车进新疆的经历,让我们想到新华社新疆分社党组成员中心主任李秀芩在作品集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关于您的一篇作品。她的文章题目是《几代心血铸千秋基业》,这篇稿件中有一段我想给大家念一下“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熊盛华在讲起她60年代从四川进疆的感受时,依然是那样激动,我们坐在卡车上唱啊跳啊,四周是茫茫的原野和戈壁,我的感觉是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那里充满金色和希望。40年过去了,熊盛华依然活跃在边疆的文艺舞台上,艺术院团诚邀她回去,她后来又举家南迁。在兵团具有熊盛华一样的理想和信念很多,他们听从理想和事业的召唤,茫茫地为荒原增彩添绿……”
  • 【18:28:10】

    熊盛华

    我除了唱歌以外,今年刚好是我从艺60年,我的前三十年是以唱歌为主,唱独唱为主,还教学生和排练,后三十年1985年以后基本上不上舞台了,我是以教学为主,尤其是退休以后,我是以教学和合唱为主。因为后期合唱事业蓬勃发展,不像过去,过去就是专业的唱合唱,现在是业余的合唱蓬勃发展,而且甚至有时候业余合唱团比专业合唱团唱的还好。所以我一直到现在,一直搞合唱,新疆第一个参加国际合唱比赛的是八钢合唱团,天山合唱团,1993年我带他们参加了北京国际合唱节,那时候国际合唱节还不评奖,我们唱的是王洛宾的歌,王洛宾和我的关系非常好,我也经常唱他的歌。我们团里面排练节目,有时候让王洛宾老先生给我们写歌,他就会写。后来他写了《沙枣花香》,我们到北京唱的时候非常受欢迎,大家都认为这首歌非常清新好听,并且三个月能唱的这么好非常不容易。当时新疆八钢第一次去参加北京国际合唱节,后来我连续参加了五届,有乌鲁木齐合唱团、独山子合唱团、兵团石河子合唱团,合唱团也很多。我退休以后每年都要带合唱团参加五届国际合唱节,还有老年合唱节,还有各个合唱节。我们兵团职工合唱团,我们兵团老军垦合唱团,还有老艺术家合唱团自己唱,我们到人民大会堂去唱。这些合唱团在全国都拿奖了。现在社会给个人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集体精神却少了。
  • 【18:29:22】

    熊盛华

    比如这个文工团谁谁唱的很好,只是个人唱的好,但是如果这个合唱团兵团得奖了,这个合唱团就是兵团合唱团,代表的是一个大的集体。所以合唱为什么发展的那么好,就是这个原因。就是为了激发大家的群体精神和团结精神,你的声音需要协调,你一个人不能突出,需要大家一起来唱好,要强就强,要弱就弱。要把大家的心融在一起才好听。所以这里培养了大家的团结意识,集体意识。在合唱里面没有自我,只有我们,所以大家要互相协作。
  • 【18:29:35】

    主持人

    培养了大家团队协作精神。
  • 【18:30:30】

    熊盛华

    后来合唱发展的这么好,是社会发展到现在需要这样的活动,需要这样的文化。我虽然退休了,兵团单列以后我不在团里了,我就在宣传部直接领导下,代表兵团参加比赛,单列的第二年我代表兵团参加了小白杨比赛,五个节目全部拿奖了。人家问兵团是什么,你们是哪个建制单位?我说不是建制单位,我给他们讲兵团是怎么回事。组委会知道以后,说兵团第一次参加,全都拿奖了,认为兵团真了不起。不要看这是小孩节目是唱歌,这代表了兵团,宣传了我们兵团。
  • 【18:31:46】

    熊盛华

     我们要去参加中央电视台南方杯优秀青少年歌手比赛,我们自己组队,我带了两个队,一个是兵团队,一个是自治区的队,都是我一个人带去的。兵团司令员说一定要选一个少数民族,所以我就选演员了。当时看了半天没有选上,后来有一个奶奶带着她的孙女说,能不能再听她唱一首。这个孩子直不起来,我就想让她唱吧。结果一唱,这个孩子太会唱歌了,眼睛会说话,把她心里想唱的表达的特别好,她唱的是《小龙人》。后来我专门给她写了一首歌,用维语推上去的。宣传部部长说:“行不行啊,熊老师?”我就找了兵团最有名的安静给这个孩子写歌,就开始排练,李公毅老师写的是最开始的朗诵词。这个孩子很可爱,唱了两首歌《爱的人间》、《希望的星星在闪光》。我当时的两个节目在自治区也很红的,现在一些小孩还会唱。后来我给组委会写了一封信:这个孩子虽然是残疾人,但是我认为要给予她正常人一样的生命,我觉得她唱的很好,希望组委会不要因为她是残疾人不要她,如果她的水平够了,希望你们能够让她参加。结果她一唱,所有的评委都选她了。94年、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开,比赛完了以后就把她留了下来。当时让她用汉语唱了一段,然后现场广播,她一下子打响了。当时中央电视台也不知道兵团是怎么回事,因为有我们兵团的节目,就把我们兵团的牛副政委请去了。我说的意思是,她虽然唱的是一首歌,但又宣传了我们兵团,她又是少数民族。那一阶段我除了带合唱团到北京,兵团所有的比赛我基本都参与策划,然后去参赛。我现在虽然在成都,但也一直在搞合唱。
  • 【18:36:37】

    熊盛华

    我再给你介绍一下我的学生。我的学生有民族,有通俗,有原生态,有青年,有少年,还有少儿,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组,东乡族。我的学生民族很多。我的学生里民族很多,也有残疾人。应该说我的学生是比较广泛的,我是美声、通俗、民歌都教,甚至还有两个原生态的。现在兵团歌舞团的团长曾经是我的学生,兵团歌舞团李丽以前的大部分人我都教过,培养过她们,也有别的文工团的学生到我这里来学习的。就是我刚才讲的那个残疾孩子现在在中央残疾人艺术团。我的学生里参加二届、八届、十届、十一届中央电视台的歌手赛,大部分都拿了名次。有一个是八钢的,现在当老师。还有一个是自治区歌舞团的,叫陈馨,她就差一步拿金奖,她唱的是《今夜无人入睡》唱的非常好。现在我的学生里,参加电视大奖赛,在全国拿奖和自治区拿奖的还是很多。你们听她唱了就是我的成绩。
  • 【18:37:25】

    熊盛华

    别人说文艺界很多说是能唱不能教,但是我是能唱又能教,应该说还是作出了点成绩。我的学生我从来没有收过钱,因为不好意思收钱。我这个人对自己有一个要求是自足,有什么事情不要不满足,不要无止境地索取。我也有很多不足,要想有作为,必须要付出很多努力。所以我一直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人家承认你有价值,你要给世界创造价值,你才有价值。所以我一直信奉这个,也追求这个。所以我一分钱都不收,就是因为这个。



  • 【18:38:04】

    主持人

    可以看出来熊老师您也是非常爱惜人才的人。从一开始您把祖木拉提推到前台,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您说当年兵团歌舞剧团的团长是您的伯乐,其实现在您也是很多人的伯乐。
  • 【18:38:13】

    熊盛华

    那也不是,那是他们自己的荣誉。
  • 【18:38:27】

    主持人

    但也有你的培养。您现在是桃李满天下了,许多学生现在都已经是非常著名的歌唱家了,听说您想举办您学生的音乐会,能说说这个事情吗?
  • 【18:40:14】

    熊盛华

    我是前年回来的,回来以后太忙了,学生也来了,合唱团也来了,后来感觉到精力不行了,就搬到了成都。我今年80岁,学生说:“熊老师,您80岁的时候举行一个音乐会吧。”我说:“好啊,我的老师还在,都90多岁了,到成都来开吧。”我的学生都安排好了,但是我的老师去年去世了,我一下子挺难受的。从我毕业开始,我和老师一直没有断过联系,我们的关系非常好。我就给我的学生说回到新疆来开吧,结果去年兵团电视台采访我,说是兵团成立六十周年,我一算也是我的六十年,我就说改到新疆来开吧。我要带一个小合唱团回来,他们把《送你一束沙枣花》也练了,北京的学生中国歌舞剧院的50年代的学生都是副教授、教授,还有总政歌舞团的一批学生他们也都回来了。从5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现在还有几个学生是这个年代的,才刚上大学,这样大家一起来唱,我觉得挺有意义的。都安排好了。
  • 【18:41:05】

    主持人

    也算是给兵团成立六十周年一个献礼的节目。
  • 【18:41:55】

    熊盛华

    我这次回来是兵团60年要重新拍一些东西,这件事情没有办成也有点遗憾,但是我们也举办了熊盛华联谊会,因为这个不牵扯到大的集体活动,兵团电视台也拍了,祖木拉提回来了,北京歌剧院的学生也回来了。祖木拉提非常成熟,她唱的特别好。她刚开始和我学的时候不会说汉语,但是她的理解能力非常强,她学的非常好,这次回来唱的也非常非常好。
  • 【18:42:05】

    主持人

    我想以后一定会实现你的这个愿望的。
  • 【18:42:32】

    熊盛华

    马霞现在是文联的书记,她说:“熊老师,您暂缓吧,明年再准备吧。”这个学生音乐会没有搞成是很遗憾的,大家也准备了很长时间。我有两次音乐会都是因为很多客观原因没有搞成,有些人说我这一辈子很顺利,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关键的时候有很多坎坷,没法说。
  • 【18:42:42】

    主持人

    我想您的愿望还是会实现的,还是有机会的。
  • 【18:42:51】

    熊盛华

    希望能实现。
  • 【18:43:12】

    主持人

    如果您的音乐会举办了,我们也会不遗余力的给您宣传。您前面说过从艺将近60年,可以说是和兵团同岁了,您经历了60年来的兵团文艺事业的发展变迁,您感受最深的是哪一方面呢?
  • 【18:43:32】

    熊盛华

    现在和我们那个时代不一样了,我们文工团下去演出都是代表兵团党委慰问广大职工,每年四月份开始到十月份才回来。
  • 【18:43:42】

    主持人

    是带着政治任务下去演出的。
  • 【18:44:00】

    熊盛华

    住地窝子,自己拿行李,把舞台上的道具服装箱子放在下面,上面再放行李,人再坐在上面。
  • 【18:44:10】

    主持人

    条件比较艰苦。
  • 【18:45:12】

    熊盛华

    那时候条件是很艰苦,但是我们都很愿意下去。昨天老同志聚会,就提起我们那时候的生活,当时我们真的没觉得艰苦,可想下去了,可想演出了。住着地窝子,自己带行李,坐马车拖拉机,最好的是坐卡车,再就是走路,自己搭台子。有一次在塔里木演了三场,最后都没有歌唱了,就拿笛子吹。下去以后职工都非常欢迎我们,因为我们是代表兵团党委下去演出的。我们那个年代人很朴实,想法也很单纯,而且不觉得艰苦。就想下去为职工群众唱歌。



  • 【18:46:28】

    李公毅

    我总觉得她们歌舞队人坐着大卡车、拖拉机、马车,还背着枪,扛着行李袋,那实际上是一种浪漫,很享受的。行军七八十公里,到点还要搭舞台,晚上还要演出,多浪漫啊。现在能享受吗?不能,享受不到,都是别人准备好了,你去演出。
  • 【18:47:10】

    熊盛华

    那时候坐着大卡车,男同志下来以后就看见了眼睛,脸上脏脏的。那时候也没有觉得难受。男同志搭台,我们给男同志洗衣服,给职工洗衣服。
  • 【18:47:54】

    李公毅

    男同志干活累了,衣服一脱,女同志就帮着洗干净了。现在到哪去找这种享受啊。
  • 【18:48:18】

    主持人

    那时候的年轻人更质朴,淳朴。
  • 【18:48:37】

    李公毅

    那时候确实很浪漫,那时候和现在的浪漫不一样啊。
  • 【18:49:09】

    熊盛华

    那时候很单纯,领导不让穿花裙子就不穿,也不觉得苦。
  • 【18:49:38】

    主持人

    我觉得在您年轻的时候,文化氛围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不像现在文艺事业逐渐走向市场化,更多人为的因素在里面,可能就没有当年的那种情怀了。
  • 【18:50:23】

    李公毅

    那个时候一心想的是把业务做好,那时候如果业务不好的话,谈恋爱找对象都要找业务好的。她是唱歌的,我演话剧的,怎么找对象?就是看业务。
  • 【18:55:36】

    主持人

    现在兵团电视台已经上星了,您怎么看呢?
  • 【18:58:28】

    李公毅

    我去参观了现在的电视台,鸟枪换炮了。那时候是枪,现在是炮,要作出点炮的样子,这是多大的变化啊。确实壮大了,至于辉煌不辉煌,我还是这个意见,后人去写。因为现在整个宣传的口径,娱乐性的东西多了,我觉得。我不反对娱乐,但我们也要层次深一点,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尽量能够保留或者恢复一些,它是要有深度的,有厚度的。所以娱乐也不是那种成天打情骂俏的娱乐,我希望兵团电视台能够做的更好,比现在更好一点。因为现在都落地了,毕竟还要看看自己台的节目。
  • 【18:58:50】

    熊盛华

    新疆台和兵团台是他每天要看的。
  • 【18:59:53】

    李公毅

    招进来的主持人我看看老了没有,化妆怎么样。有些栏目我也要看看,摄像是谁,编导是谁,我都要关注。我当时带出来的一批人现在都出去了。
  • 【19:00:10】

    熊盛华

    他是全国百家老艺术工作者。
  • 【19:02:01】

    李公毅

    新疆有两个,一个是新疆电视台老台长艾新,一个就是我。很遗憾我那个奖杯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震坏了,因为那是水晶的,就只留下了底座。我说是徒有虚名,离艺术家差的太远。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兵团的发展再加上内地和中央资金上的支持和帮助,五个亿啊,兵团拿了五千万,当然放到各个团场和师就像撒胡椒面一样的,但是你知道这个胡椒面对底下多重要啊。我的主张是对这块尽量不要占十分之一的内地资源,把这资源拿去充实基层,基层充实好了,它提供给你的东西质量高了,我们的品位也就上去了。我不主张搞大而全,我主张搞小而精。说起来是个省一级的,都上了卫视了,但是我要有我的品牌啊,要有我的性格,要有我的个性,我就是兵团,要有这个东西。



  • 【19:02:23】

    熊盛华

    像我们唱歌也一样,你不能别人唱什么我就唱什么,我就唱兵团的歌,所以我的歌从来不重复。



  • 【19:03:05】

    李公毅

    搞创作的人就是要强调个性,要有自己的东西,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我们的发展才会长远。没有自己的东西,没有前途。
  • 【19:03:31】

    主持人

    要有原创。
  • 【19:04:55】

    李公毅

    所以我给他们的书记说了,我希望小而精,不搞大而全,发展是可喜的,现在的规模是300多人,好家伙,我们那时候才二三十个人,真是望尘莫及啊。
  • 【19:05:28】

    主持人

    李老师虽然退休多年了,可以看出您现在提的建议和想法是非常有建设性的,您也一直关注着兵团广播事业的发展。
  • 【19:06:09】

    李公毅

    这毕竟是自己的家,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啊。
  • 【19:06:23】

    主持人

    对。
  • 【19:06:33】

    李公毅

    都看着长大的。
  • 【19:07:05】

    主持人

    两位老师,你们相濡以沫这么多年了,感情是很融洽,很和睦的,给我们说说你们两位相识相恋的经过好吗?分享一些你们生活中的小故事。
  • 【19:07:14】

    李公毅

    我追她的。
  • 【19:07:25】

    主持人

    你们两位是各自领域的业务骨干,是单位领导介绍的吗?
  • 【19:09:03】

    李公毅

    没有,那时候是自由恋爱。1955年以前不许谈恋爱,每个人的日记都得要交给指导员,每个礼拜要交一次,指导员要看的,用点香皂是要受批判的,是资产阶级思想。擦一点护肤油都不行,就擦凡士林,擦这个可以。因为那时候兵团到底还是闭塞,内地来了好多大学生,因为我是热血青年,迎来送往的事情都是我这个文体委员干的事。所以她们这些大学生来,都是我去接待,从车站接来,安排吃住等,都是我安排的。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的、中央音乐学院的大学生都来了,四川音乐学院就来了两个人,上海戏剧学院来了七个大学生。什么时候产生了爱慕呢?就是从她们演出以后。那时候觉得开了眼界了,哟,这歌唱的这么好听。这么小的个,声怎么那么大。



  • 【19:09:14】

    主持人

    被熊老师的歌声打动了。
  • 【19:09:29】

    熊盛华

    我的个小但是我的音量很大。
  • 【19:09:40】

    李公毅

    第一印象就很重要。
  • 【19:09:52】

    熊盛华

    而且那时候没有话筒,全靠自己的声音唱。
  • 【19:14:24】

    李公毅

    1958年偶尔的一次机会,一次巧合吧,和熊盛华老师有了接触。我们下去演出都是自己搞灯光、照明等,当时歌舞队没有搞照明的人,我又是搞照明的,还开发电机,就跟着歌舞队到阿勒泰去了。
  • 【19:14:46】

    熊盛华

    过去演出的演员要兼其他的工作,我是搞服装的。他是演员兼搞灯光。
  • 【19:15:31】

    李公毅

    又要帮他们演话剧,还要演反右的一个角色,他们少人我就顶了上去,主要是给他们开发电机晚上照明用。我看她演出的时候就更多一些,这样就认识了。那时候谈恋爱只能每个礼拜见一次面。
  • 【19:15:43】

    熊盛华

    那时候很少来往,四月份下去十月份回来。
  • 【19:16:11】

    李公毅

    每个礼拜六见一次面,礼拜天到河边洗洗衣服,这就是我们年轻时候的爱情生活。
  • 【19:16:20】

    主持人

    都是聚少离多。
  • 【19:17:11】

    熊盛华

    我就喜欢看他演戏,当时他在我们团的话剧队,年轻的主要角色都是他来演。所以我之前说我们遇到了一个好团长,他虽然没有上过戏剧学院,但是我们老团长有意培养他,在他们话剧团里年轻的角色都由他来演出。我就喜欢看他演戏,后来他朗诵,我就觉得他朗诵的特别好。我们两个结婚的时候,演唱队用了四个树棍子绑了一个凳子,我坐在上面,他系了一个大红带子,拿一个锣喊“我结婚了……”在院子里转了一大圈,院子里的很多人都跑出来看。我们后来拍了一部话剧,里面有婚礼场面,就按照我们结婚的场面来演的。
  • 【19:19:35】

    熊盛华

    后来我生病了,他们要下去演出,我们那时候住的都是上下铺,本来就很挤,但为了照顾我的身体,就腾出一间房子让我们结婚,就举行了简单的仪式,他们话剧队三天以后就下乡了。他们只要去一次,我们分开至少是半年。我们那时候没钱,但是有爱,领导对我们演员都很关心。
  • 【19:19:57】

    主持人

    听了您的介绍,两位老师的婚礼在当时是非常轰动的。
  • 【19:20:13】

    熊盛华

    轰动。我几次回来大家都说你们的婚礼太好玩了。当时结婚就有一点硬糖,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但是场景很热闹。
  • 【19:20:22】

    主持人

    形式也很特别。
  • 【19:22:17】

    熊盛华

    你想他戴一个瓜皮帽,那是我们演戏用的,你也可以想象出来这是什么样子,他还拿着一个锣敲着喊着“我们结婚了……”。那时候没有更大的场面,没有婚纱等。大家还说让我们两个补一个婚礼,我说不补,那时候的婚礼很浪漫又很朴实,印象很深。
  • 【19:22:54】

    主持人

    两位老师在你们这么多年的婚姻生活中,肯定也少不了一些摩擦和争吵,两位是如何保持还是那么融洽,秘诀是什么?



  • 【19:24:05】

    熊盛华

    他对我的事业很支持,因为我很忙,我们俩都很忙。退休以后我因为排练所以很忙,需要朗诵的时候他给我们朗诵,需要写词也都是他写。我有时候请他请不动,就让我们的一些老同志找他写,我们主持人的串词也都是他写。我们结婚以后是过了很多年才生的孩子,那时候两人各忙各的工作,也没有什么负担。退休以后他反聘了几年,基本上是他做饭,我不怎么做饭。所以我的学生经常到我们家吃饭,首先是我不收钱就教他们,另外一个可以到我们家来吃饭。他对我的工作很支持,虽然有时候说话很苛刻,他的脾气也不是很好,但是我都让着他。
  • 【19:24:18】

    主持人

    李老师是非常勤快的一位。
  • 【19:24:56】

    李公毅

    吵都是为业务上的事情,我们结婚晚,从1958年到1963年才结婚,谈了五年恋爱。谈恋爱是一种浪漫,结婚以后浪漫就就少了,有了孩子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只有一个孩子。
  • 【19:25:08】

    主持人

    在你们那个年代独生子女很少的。
  • 【19:25:16】

    熊盛华

    很少的。
  • 【19:26:24】

    李公毅

    那时候还没有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就自己计划了。等到计划生育政策施行的时候,我们不用计划了,就要了一个孩子,主要还是考虑到业务工作。争吵更多的是工作上的事情,她要这样做,我要那样做。不争不成夫妻啊,哪有不争的夫妻啊。
  • 【19:27:11】

    熊盛华

    我结婚以前看到一些老同志吵架闹离婚的,我就想结婚以后我绝对不吵架,但事实做不到。但我们俩个处理的还算比较好。
  • 【19:27:25】

    主持人

    也学习互相的包容和体谅。
  • 【19:28:12】

    李公毅

    有一条,要写东西她找就到我了,什么合唱团的事,什么演出的串词,报幕词都找我写。包括她和老战友一起回忆她们的往事,也让我写。
  • 【19:28:29】

    熊盛华

    不是我让你写,是领导要让你写。他好像很懂音乐,而且写的非常好,但是写自己事迹的时候就不会写了。



  • 【19:29:28】

    李公毅

    但是写她出的洋相的事我可以写出来,她回忆她的老战友和老团委的回忆录我写不出来。李梦华领着她们出去给他们买冰棍吃等这些事,我可以写。一个男同志看上她了追她,她跑到支部给人家汇报,说这个男同志对她感兴趣,人家就在党支部检讨,这个可以写。
  • 【19:33:25】

    熊盛华

    我当时是15岁,1951年参加工作。因为我个子小,年龄也小,大家都下去土改了,就把我留在了团委,让我管出纳,教我怎么数钱,怎么取钱。我去取钱的时候还没有柜台高,每次去的时候人家都喊我小出纳来了。那时候没有“我爱你”这样的话,只是“我对你感兴趣”这样的话,当时一个男同志给我说了这个话,我一下子吓跑了。老害怕和这个男同志接触。然后就给我们的书记大姐说,我说我害怕他对我感兴趣。书记说,你放心好了,现在是新社会不要害怕,不会强迫你的。他写的那篇文章《同志哥》,那个男同志还看了。1951年以后的三年中,我的思想观和人生观在团委工作期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那个时候我很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后来我在文工团学了跳舞,1954年全国在干部里面招大学生,我们文工团考虑到我嗓子好,这个小孩不长个了,不能老跳小孩的舞啊,让我去学唱歌。我当时是高中肄业,可以参加考试。就动员我去考试,我就不去,就想跳舞。后来我们组长给我说:“你今天下午再不去报名,就不要你了。”她拉着我去报的名,然后到了学校我就觉得这条路走对了。这三年给我的思想,人生观和世界观、人生目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51年我考了戏剧学校,我爸不让我去,我只上了一天课就把我拉了回来,后来上了高中。说大一点,我的现在还是党给我的,要不是他们给我指的这条路,我也不会走声乐这条路。所以那三年对我是很重要的。
  • 【19:33:58】

    主持人

    两位老师在生活中不仅是好伴侣,在工作上也是相互帮助,相互扶持。
  • 【19:34:13】

    李公毅

    生活没有压力就不吵架,有了压力就吵架了。我们好在没有负担。
  • 【19:36:07】

    主持人

    今年是兵团成立60周年,两位老师也是兵团老一辈的文艺工作者,想不想在这里对兵团送上祝福呢?
  • 【19:39:07】

    熊盛华

    我谈一点我跟兵团的感情。三年团委工作给我打下了基础,我的一生是兵团成就了我,新疆成就了我。我对新疆兵团的感情我举一个例子,最近我回来以后聚会,照片发到网上,我的朋友看了以后说特别羡慕,老同志见面又唱又跳。我女儿说:“我爸我妈到了新疆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就表示特别兴奋,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的80年,前十几年在四川,后十年在四川,这中间基本是在新疆度过的。新疆是我的故乡,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当中有一段时间去了陕西,我见到四川人不哭,但是我见到兵团人就哭的不得了,只要是新疆去的人不管是认识不认识,只要他们一来我就要哭。一直到我回来以后,我后来分析我为什么要哭?我这一辈子我的青春,我的家庭,我的事业都在兵团,实际上我的哭是对新疆的一种怀念。我经常说我们回新疆吧,我姐会说你是哪的人?回什么新疆啊,应该是去新疆。这说明我对新疆兵团的一种感情,我现在在四川生活了十年,我现在的作息时间完全是新疆的作息时间,四川话不会说。我举这两个例子的意思是,我不能离开新疆,只要离开新疆我就难受,我就想哭。这就是我对新疆兵团的感情,因为是他们成就了我。那个时候没有钱但有爱。



  • 【19:40:57】

    熊盛华

    我的一只耳朵从小是聋的,所以我一直是一个耳朵从事音乐事业。到了新疆以后,新疆的气候导致我的这个耳朵出了毛病,我也很头疼。组织部部长就带我到北京解放病医院去看病,我连续去了两次看病都是组织部部长写信介绍我去看病的。后来耳朵治好以后,但是我一回到新疆以后就不行了,可能就是因为气候的原因。那个时候领导很关心演员,亲自写信让演员去看病,让演员去治病。再加上我我遇到了一个好伯乐,我觉得我们那个年代没有钱有爱,而且领导对我也很关心。不仅让我的声乐有了广阔的天地,新疆丰富的民族音乐也影响了我,所以我说是兵团成就了我,新疆成就了我,才使我有了现在的成绩。我现在四川话不会说,四川辣椒不会吃,全是因为我对新疆的感情。
  • 【19:41:10】

    主持人

    李老师,首先请您谈谈对兵团的感情,再送上祝福的话吧。
  • 【19:42:45】

    李公毅

    我1954年参军的,我参加工作和兵团同龄。我的父辈也是老兵团人,因为文化大革命我离开过一段,后来我又回来了。改革开放以后,前面的艰苦奋斗就不说了,现在发展的不错,从电视画面上看发展的不错。我祝贺它,希望兵团在60年之后城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能够尽快地改变。我们很多师一级干部从下面调到师里当很多年干部,还是农村户口,现在中央已经给指出了路,有可能会改变。
  • 【19:43:12】

    主持人

    李老师的意思是希望兵团的体制更完善,各项制度能更加完善,而且落到实处,也希望兵团的民生得到最大的改善,希望兵团所有的职工群众越过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 【19:43:31】

    李公毅

    我是怀着感情说的,不爱兵团不会说这个话的。
  • 【19:43:54】

    主持人

    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在节目最后也非常感谢两位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我们节目中与网民朋友做了一次非常详尽的交流,让我们也了解到了两位老师的人生经历,以及你们对艺术事业的热爱和对兵团的深厚感情。非常感谢,再次感谢两位老师。也祝愿两位今后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 【19:44:06】

    熊盛华

    谢谢。
  • 【19:44:11】

    李公毅

    谢谢。
  • 【19:44:40】

    主持人

    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访谈直播

熊盛华

熊盛华

兵团歌舞剧团原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唱家。

李公毅

李公毅

原兵团电视台录制中心副主任、兵团电视台创始人之一。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