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嘉宾访谈 >>访谈直播

访谈直播

访援疆干部、新疆农垦科学院副院长宋凤斌

日期:2013年12月23日 主持人:尼加提
  • 【11:02:58】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点击由新华网新疆频道以及兵团网为您联合推出的嘉宾访谈节目,我是尼加提。本期为大家邀请到的是援疆干部、新疆农垦科学院副院长宋凤斌先生。宋院长您好。
  • 【11:03:43】

    宋凤斌

    您好。
  • 【11:04:25】

    主持人

    非常高兴您能作客我们新华网。在节目的最开始,请跟广大网友打一声招呼吧。
  • 【11:04:38】

    宋凤斌

    各位网友大家好。


  • 【11:05:04】

    主持人

    谢谢宋院长。我们都知道,您也是第一次来到节目中作客,各位网友对您不是特别了解,简单介绍一下您的个人经历。
  • 【11:05:41】

    宋凤斌

    可以。我的名字叫宋凤斌,来自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我是2011年8月份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第七批援疆干部,同时是兵团的第四批援疆干部,也是中国科学院派出的第三批援疆干部。目前是新疆农垦科学院副院长,具体负责的工作是国内外交流项目的组织和申请,团队的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时协助院领导协管院务委员会,联系信息所、作物所的工作。日常工作当中还要完成主要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 【11:10:13】

    主持人

    您对新疆的气侯和饮食还习惯吗?
  • 【11:10:57】

    宋凤斌

    还算是习惯。东北地区和我们西北地区同是我们国家的北方地区,在气侯上有一些小差别。新疆的夏天最高温度可能比东北高一点,冬天差不多。东北的降雪量比新疆多一些。最大的差别是空气湿度比较干,因为这边的降雨量比较少,蒸发量比较大。在饮食上因为东北人的饮食习惯也是和性格差不多,粗犷豪放,吃肉和辣子都没问题,我来到这里在饮食上不存在问题,还是喜欢这里。
  • 【11:11:11】

    主持人

    新疆是喜欢吃辣的,以牛羊肉为主。
  • 【11:11:37】

    宋凤斌

    我觉得新疆人吃的特别科学,老虎菜特别科学,西红柿、皮芽子加上辣子是非常健康的食品。


  • 【11:13:54】

    主持人

    我们了解到您刚刚来到新疆农垦科学院还不到3个月,亲自率领水土所的科研人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申报国际合作项目,这也是农垦科学院第一次成功申报国际合作项目,那您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
  • 【11:15:18】

    宋凤斌

    我简单的说一下。每位援疆干部进疆以后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尽快开展起来,我们调研发现,院里有一个非常好的工作平台,每次都把国家各个部委,包括自治区和兵团等项目的申请指南发到网上,主管领导和各个所都可以看到。当我看到国家科技部2011年国际合作项目申请指南的时候,我就和科研处的处长商量这个事情。我们院每年以往国际项目是怎么申请的?他说:“从建院以来到今天,在国际合作项目还没有实现突破,没有一项国际合作项目。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好的合作方,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基础。”因为国际合作项目一定有外方参与。
  • 【11:15:53】

    主持人

    您之前和外方合作过吗?
  • 【11:16:51】

    宋凤斌

    来新疆之前,我和很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建立了很好的联系,这方面的储备很多,有很好的基础。因此我就告诉这个科研处长,2011年我们院要开始国际合作项目的申请工作。我们就瞄准兵团棉花、水肥高效利用方面的问题写项目建议书。同时我联系丹麦哥本哈根的教授来参与我们这个项目,形成中国和丹麦的国际合作团队。在短短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申请到了国家科技部的合作项目,实现了新疆农垦科学院国际合作零的突破,带动了工作向纵深发展。
  • 【11:17:04】

    主持人

    也可以说您的到来给新疆农垦科学院带来了质的飞跃。


  • 【11:18:08】

    宋凤斌

    应该是有一个跨越式发展。人们在企盼,科研工作者都希望广泛的交流,广开思路,扩大合作。国际合作项目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好的交流、合作的平台。我们提供给双方更好的锻炼的机会,同时国家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从2011年开始我们院的国际合作项目申请申报工作开展的非常好,形成了常态。
  • 【11:18:20】

    主持人

    您在申报工作中遇到过什么问题吗?
  • 【11:18:51】

    宋凤斌

    因为院里边以前没有操作过这样的项目,因此我们的科研人员有很多想法,但是无从下手,没有这方面的积累和经验。我和同志们一起来写项目的建议书,来修改项目建议书,然后进行答辩。最后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结果。
  • 【11:22:36】

    主持人

    您从头到尾都亲自参与进来。
  • 【11:23:34】

    宋凤斌

    对,从题目的拟定到摘要、核心观念的撰写,可以说每一段话,每一个字我们都在那仔细的斟酌,也亲自参与。和他们在一起分不出来谁是领导和科研人员,最后形成了很好的工作方式,也获得了非常好的认可。我们的项目在很短的时间内拿到了255万元的资助,当年就下拨了200万。


  • 【11:24:01】

    主持人

    这是可喜可贺的成绩。您刚也提到您经常去很多国家进行考察与交流,能跟我们谈谈您考察交流后的收获么?我们和发达国家有没有差距,主要差距在哪里?
  • 【11:25:09】

    宋凤斌

    对。我到了很多国家,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欧洲的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荷兰等等十几个国家,我的体会就是出国除了交流、考察、相互学习、开展合作研究以外,我们各个国家的科学家面临的问题和国度不一样。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我们每次出国考察交流合作都是农业领域,我发现发达国家农业的科学家他们在解决国家需求问题上压力不是很大,他们是在真正的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 【11:25:52】

    主持人

    科研类的问题。
  • 【11:26:29】

    宋凤斌

    对,但中国的科学工作者我们的第一要务是要解决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要满足国家的需求做一些科研工作。因为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国家对粮食的需求是刚性需求。我们的习总书记在前一段时间到山东考察工作的时候,在山东农科院考察的时候有一个指示,中国对粮食的需求是刚性的,我们从来都没有放松过粮食的生产。可喜可贺的是因为党和国家的重视,因为全国人民的努力,我们已经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十连增。可以说在世界粮食生产上产生了很大的奇迹。这么大的国际,这么多人,我们已经基本上解决了粮食的供给问题,而且实现了十连增。
  • 【11:26:47】

    主持人

    之前有别的国家有疑问,中国这么多人口是怎么解决粮食问题的,我觉得这个也正好给了他们一个良好的回应。
  • 【11:27:12】

    宋凤斌

    对,我们可以高调地向世界宣布,我们中国能够养活自己的人口,能够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
  • 【11:27:32】

    主持人

    我们有这个信心。
  • 【11:27:46】

    宋凤斌

    我们有信心,有这个能力。而且现在我们国家的政策非常好,是农业发展黄金期或者是快速期。


  • 【11:27:55】

    主持人

    我们的劣势在哪?
  • 【11:29:04】

    宋凤斌

    我觉得中国的农业科学家首先要满足国家的需求,解决国家需求的问题。同时也要看到差距,只要准确地找到差距,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才能提振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这些差距看的很清楚,但是我们国家也在逐渐缩小这些差距。现在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问题,其实很早以前我们就存在这个问题,确实因为人口多,土地少,规模经济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相对于美国,它已经形成了农场制,大规模的农业经营,确实有它的优势,它可以集约化、机械化、可以标准化的生产。但是我们国家已经很深刻、很深入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国家在采取一系列的政策。
  • 【11:29:58】

    宋凤斌

    现在要推进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推进农协的发展,推进土地流转。把土地向种田大户,向种田能手集中,把农业劳动力转移出来,让他们从事其他的产业增加收入。我们国家刚刚开完城镇化的工作会议,这个会议其中对转移农村的劳动力确实有帮助。因为农民的数量比较多,耕地数量比较少,太多的人都在种地收益就会少一些。国家有目的有导向的把农民引导过来,从事其他的产业,这样能增加收入。原来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现在来看,尤其是近些年,我们在迅速地缩小这种差别。尤其在几个典型的区域和省份,比如新疆农垦,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各大军区的农业基地,我们的机械化水平可以自豪地说和发达国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且我们有一个特别大的亮点,我们的农业机械化自主创新的成分比较多,靠着我们自己的研发,自己的投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 【11:30:12】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新疆还有几个省份在全国属于领先的水平。我们新疆比起别的身份,我们的优势在哪?
  • 【11:31:22】

    宋凤斌

    我们国家在强力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在我们发展当中是我们关注的重大问题。我的理解是,我们国家可能要率先在这几个领域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是黑龙江农垦、各大军区的农副业基地。这些区域和地方确实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职工的科学水平非常高,农业技术推广系统非常健全。因此长时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科研成果,发展起来非常快速。我们新疆农业尤其是兵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是非常可圈可点的。比如说高新节水技术领域,这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我们在世界上也是可以数得着的。在全中国推广了,甚至在中亚五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以滴灌施肥为代表的技术在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上大面积进行推广,产生了很好的效益。我们兵团在农业机械化上有自主创新的鲜明特点,实现了以棉花为主的全程生产的机械化,目前正在向林果方向发展。
  • 【11:31:38】

    主持人

    您刚提到棉花的全程机械化,据我了解棉花机械跟手工摘,棉花的纯度是有区别的,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 【11:33:12】

    宋凤斌

    是有这个问题的。从棉花育种专家、栽培专家、棉花生产的机械方面专家都提出了现实的问题。手工采摘的棉花从棉絮的质量比较好,杂质基本没有,机械采收的棉花相对杂质多一些,这个问题不难,未来很快会得到解决。新疆农垦科学院在2013年有一个特大的喜事,我们产生了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位院士是新疆农垦科学院陈学赓研究员。他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残膜机械化的回收问题,另外一个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手段,利用高精尖的机械解决机采棉的质量问题。应该说这个问题很快会得到解决。有个院士团队结合农业机械方面顶尖的专家来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 【11:33:34】

    主持人

    我们都知道新疆的棉花在世界范围是有名的,如果真的是做到了机械化也能达到和手工一样无杂质,一定对于我们新疆发展有更大的帮助。
  • 【11:34:02】

    宋凤斌

    会有很大的帮助,尤其在提高我们棉花生产高产高效的问题上跨进了一大步。
  • 【11:34:18】

    主持人

    这是值得我们期待的大喜事。
  • 【11:34:37】

    宋凤斌

    对,应该是好事情。


  • 【11:34:49】

    主持人

    您觉得作为一名援疆干部,您有哪些自身的优势?您将自己怎样的先进理念带到了这里?
  • 【11:35:19】

    宋凤斌

    我来之前,新疆农垦科学院对第三批援疆干部提出了一些他们的想法和要求,他们要求这个人要学农,同时能做行政性的工作。因此中国科学院找到了我,因为我的专业是农学,同时我又担任我们研究所中心的管理工作。我从本科、硕士、博士一直到国外留学,一直搞农业生产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大田作物的生产,高产高效的生产、栽培工作措施以及模式、技术体系的创新研究。因此我来到这里,并不感到手生,因为新疆农垦科学院很大的工作是作物的栽培、育种等,跟我的专业非常密切。
  • 【11:36:24】

    宋凤斌

    另外我多年来大部分时间是搞科研工作,这些科研工作为我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尤其是在科研管理上比较顺手一些。第三,多年的积累,可以说在科研实际工作当中和管理方面有一些经验,可以为院里面在帮忙不添乱的前提下做一些工作。
    因为中国科学院从1998年搞知识创新工程,因为我们做的工作就是要搞创新。因此我来了以后,更加关注农垦科学院的创新工作,因此我觉得创新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理念,把它带进来。实际上我们农垦科学院一直在创新,只不过大家在体会和理解上没有那么深入。因此我来了以后在各个场合、各种会议、各种交流和会谈把创新深深地和大家交流,大家好好地体会。因此我们的工作开展的很好,很顺利。所以2013年确定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年。
  • 【11:36:35】

    主持人

    说了这么多关于工作包括您在这边付诸的努力,在节目最后说一下您来了这么久,您对兵团的认识和感情吧。
  • 【11:38:18】

    宋凤斌

    要说到对兵团的感情确实很深厚。作为一名援疆干部,我来到新疆农垦科学院工作,虽然说时间不是很长,但是通过培训,通过自己看资料,又通过工作,通过和同志们和领导的接触,可以说对兵团,对新疆农垦科学院的发展历程了解的更深了。随之而来是对兵团的感情也在一步步的加深。我是1980年上大学,之后又读硕士和博士,又到国外读博士后,几段工作经历也是在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所以对兵团老一辈艰辛、艰苦奋斗的历程了解不是很多。但我们来到兵团以后抓住各种机会去开展调研,主要是对一些师团,尤其是边远、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团场进行调研,了解团场,了解职工的生产生活状况。可以说每次调研,我都被兵团人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深深的感染。因此在思想深处,在感情深处对兵团人特别理解,特别热爱。因此来到兵团以后,也非常自觉地像兵团人一样艰苦地工作,努力的工作,不怕苦难。
  • 【11:38:27】

    主持人

    您的家人对您来兵团支持吗?
  • 【11:39:04】

    宋凤斌

    他们一开始是支持的,但是还是有一些思想方面的想法。觉得新疆确实很远,回去一次不方便,再加之有一些社会方面的情况。我爱人是在内地一个大学的图书馆上班,她每年都有寒暑假。2012年暑假我邀请她来兵团,来农科院体验一下,生活一段时间。因为这里的人很好,她很犹豫的来到了农垦科学院。她来了以后我们农垦科学院从领导到科研人员她当亲人一样对待,一个月生活下来她不想走了,恋恋不舍的,但是没办法她必须回去上班。所以她发自内心地说:“兵团人真可爱,我喜欢这里。”她还说了一段话,我觉得很感动,她说:“在新疆有那么一片晴空,有那么一片热土,天地之间有那么一群兵团人,可亲可爱的兵团人和他们的事业,我喜欢他们,我热爱他们,我愿意和他们相处。所以每年的假期,如果可能的话,如果没有太多的事情,我都来新疆和你一块援疆。因为我喜欢这里。”
  • 【11:39:14】

    主持人

    可能最开始不知道新疆的情况,来了以后又热爱这片土地。
  • 【11:39:26】

    宋凤斌

    心里有这么一份感情,你就能在兵团踏踏实实工作,快快乐乐的生活。实际上我对兵团有感激,有感动。我认为更深的、更多的是感情。可以说兵团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兵团人就是我的亲人。所以说我对兵团或者是兵团人是这样说的:“我从来都不需要想起,因为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兵团和兵团人。”所以说我的思想深处,我的骨子里割舍不段这段兵团情。


  • 【11:39:44】

    主持人

    我相信兵团人也是忘不掉的。我衷心的希望您今后带着更多的亲朋好友来到兵团让他们见识兵团人的热情和豪放。   
  • 【11:39:57】

    主持人

    我们非常衷心的感谢您接受我们本期的访谈,我相信广大网友有非常大的收获。本期访谈到这里就结束时,各位网友再见。
  • 【11:40:06】

    宋凤斌

    再见。

访谈直播

宋凤斌

宋凤斌

援疆干部、新疆农垦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