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嘉宾访谈 >>访谈直播

访谈直播

访上海市赴新疆上山下乡慰问团成员杜锡全

日期:2013年9月20日 主持人:李雪
  • 【17:04:18】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此刻坐在我身边这位杜锡全老师是这次参加“情系兵团、大美新疆”,纪念上海知青支疆50周年旅游专列活动中的成员之一。我们知道,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杜老师并不算一名知青,这次他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参加了这次活动的,我们听他来讲进他的故事。杜老师您好。
  • 【17:06:34】

    杜锡全

    您好。
  • 【17:06:45】

    主持人

    杜老师,您参加到这次活动中来,其实这次活动中有700多名知青,其中有200多名知青,还有一些是亲属。你其实并不算是一名知青,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身份吗?
  • 【17:07:20】

    杜锡全

    谢谢,我叫杜锡全。原来是任职在上海市长宁区人大常委会,具体职务是司法委员会的主任。退休已经八年了。这次能够有机会参加“情系兵团、大美新疆”的专列之旅,也是一次机会。我是1974年3月11日到达乌鲁木齐,作为上海市上山下乡慰问团的一名成员,在新疆整整工作了一年时间。从1974年3月11日到达乌鲁木齐,从1975年2月份离开新疆回上海了。


  • 【17:07:31】

    主持人

    这个慰问团当年来到新疆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 【17:08:11】

    杜锡全

    主要是两个内容。一个是慰问上海到新疆的支边青年。从1963-1966年,上海将近十万知青到新疆来支援边疆的建设。到1974年整整过去将近十年了。十年的情况,上海人民非常关心。所以叫我们代表上海人民来看望这些知青们,慰问他们。第二个内容,这么多年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海青年在新疆学习工作生活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地真实了解,所以也是来了解情况的。
    主持人:当年您在新疆也生活了近一年的时间,您当时看到这些知青们,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是怎样的?您在新疆这一年,您的最深得感触是什么?
  • 【17:08:56】

    杜锡全

    我的经历是这样的,在新疆的一年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从乌鲁木齐一直到兵团,到建工一师,然后到各个团、各个连进行面上的慰问。第二个阶段,我们小分队五位同志深入到一个连队,我记得是农一师的十二团22连,和那些支边青年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三个月,对支边青年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了解,这个过程应该说是非常难忘的。
  • 【17:09:05】

    杜锡全

    比如从生活来说,首先吃的方面,他们条件非常艰苦。昨天我们在石河子农垦一连参观,我看到牌匾上有四句话,我把它拍下来了。尽管是打油诗,但是反映了当时的真实生活,四句话是这样说的“野大葱,清水汤,三个馍馍一个样,每餐馍馍难下咽,不吃干活就累得慌。”就是逼着你要吃。我在这个连队生活确实有同感,他们吃的都是包谷面馍馍,在农一师的十二团在塔里木河的北面,它就是种玉米的,每天供应的是200克的窝窝头,一天三个,每顿一个,一个月90个,不多不少。菜没有。我们这里叫“葫芦瓜、清水汤”。这个生活使我终身难忘。我们连队公共食堂里没有一滴油,我们在连队三个月食堂里没有一滴油,这个艰苦生活我们都体会到了。这是从吃的方面来说。
  • 【17:09:14】

    杜锡全

    从劳动来说,那个地方风餐露宿,我们也亲身经历了。连队的范围比较大,出去的话一般是拖拉机开几十公里,很晚才回来。有一次我们参加了一个劳动,任务就是连队去挖排碱沟,排碱沟有几公里长,好几米宽,好几米深。当时连队把我们拉出去不可能当天回来,一般住在当地,吃是把饭送过去,晚上露宿在排碱沟工地旁边,星星月亮是我们的被,大地是床。风餐露宿,风沙来了我们把头蒙在被子里,风沙过去了再把头露出来。就这样艰苦的生活,我们就过来了,而且劳动强度非常之大。当时一个连队有时间限度,一天要完成多少任务,每个人要完成多少立方,年轻人身强力壮的应该说都没有问题,但还有一些身体不好的人,他也得完成这些指标。你不完成的话,你的任务就加到了别人身上,别人就要增加工作量了。所以当时都是一刀切,这时候好在我们慰问团的同志没有指标,我们用我们的体力为那些病残的军垦战士完成他们的指标,那个劳动强度也是很厉害的,就是劳动强度和劳动环境是这样的。



  • 【17:09:24】

    杜锡全

    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因为青年人在边疆扎根安家,安家的话要成家。因为1966年以后上海青年不再到新疆来了,当时已经在新疆的男女青年的性别比例发生了变化。女孩子有的嫁给了当地的干部,当地的老职工,上海同龄的男青年想要找对象结婚的时候,女青年基本上都没有了。有的女孩子就嫁到的内地,户口不要也无所谓,男孩子没有户口不能生存,所以必须这里扎根。为了这个问题,我们召开座谈会,解决怎么问题来听大家的意见。我记得当时开了一个座谈会,由男青年参加,当时还开玩笑说是光棍会。到现在我印象还很深,其中有一个参会者说:“你看看我们这位男青年长的怎么样,那真是高富帅,非常英俊,非常年轻,非常有活力,他现在正在处对象,他处的对象是什么情况呢?一个女的,寡妇,40多岁,带着三个孩子,还一身病。女的对他的求婚还说要考虑考虑。所以这样的话,感觉这些问题太现实了,在内地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个地方发生了。这是女同志太少造成的,不成比例。
  • 【17:09:38】

    杜锡全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当时我们请大家提建议,我们感觉这个确实是一个大问题,要巩固边疆建设,如果青年不能在这里安家,那就谈不到巩固边疆建设。大家一致认为,现在一些老职工四川的、河南的、山东的老职工他们家乡可能更困难,他们连玉米馍馍都吃不上,一些女孩子愿意到新疆来。经过介绍她们到这里来,和男青年谈恋爱成家。但是又碰到了一个现实问题,她们这些人如果来的话,户口就解决不了,身份解决不了,她的工资解决不了。一个男青年当时工资就三十多元,三十多斤口粮,如果一个家属再带个孩子,没法生存。这个问题我们感觉应该引起上面的重视。
  • 【17:09:55】

    杜锡全

    我们回上海的时候把这个意见反映到市里面,市里面反映到北京和国务院,听说后来解决了这些青年配偶的身份问题、户口问题。这样那部分青年也在那里安家了。所以好多感觉在内地不是问题,在那里都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感觉新疆的条件太艰苦了,我们年轻的上海支边青年在那里工作,这种精神真的值得我们永远地纪念和怀念。
  • 【17:10:49】

    主持人

    我想当年以您为代表的慰问团来到新疆这一年时间当中,通过你们深入走访和了解,确实给反映了当时知青存在的问题,反映到上海市政府也给知青解决了一定的问题。刚才听了您的讲述,我们也知道这些上海知青当时特别能吃苦,而且发挥了他们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从您一年的接触过程来看,当时这批上海知青身上有哪些共同的特质?尤其是年轻人身上缺乏这样的特质,您能给我们说说吗?
  • 【17:10:50】

    杜锡全

    因为新疆这个地方,60年代还是比较艰苦的。所以上海青年来的时候当时都没有思想准备。他们能够在新疆坚持十年没有离开,这个精神就值得我们非常地钦佩。他们的精神内涵我感觉最最重要的就是四个字“艰苦奋斗”。但是这个艰苦奋斗有两方面的原因,客观上这个条件不具备,你必须在那里克服别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那里坚持生活工作战斗。另外从主观上来说一大批青年在那里得到了锻炼。我记得我们到师部的时候,听他们介绍十万知青当中入党的有多少,入团的有多少,当干部有多少,进领导班子有多少。但是也一部分青年在艰苦的环境经不起考验,走向了反面,也是有的,但是主流的、核心的东西,我们青年在那里得到了锻炼,特别是在这个恶劣艰苦的条件下面,发扬了南泥湾革命传统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那里深深地扎下了根。这是我感触最深的。
  • 【17:11:01】

    主持人

    杜老师,这次我们由杨永清老师策划和组织的旅游专列的活动,你也是其中的一名成员,您觉得这个活动它的意义在哪里呢?
  • 【17:11:19】

    杜锡全

    因为我们慰问团的同志当时到新疆来慰问,现在有的年事已高,有的已经过世了,现存的还有50多位吧。我们不定期地经常聚会,和支边青年一样都有感情的。明年是我们40周年的纪念日,所以我们搞了一次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其中一个成员,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们,这次以杨永清老师为首,牵头在去年就策划了这个活动。经过一年的策划,杨永清老师向自治区的主要领导写了报告,自治区领导做了批示,专门搞了专列“情系兵团、大美新疆”,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让我们看看我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现在正处在大建设、大发展之中。第二,让我们回到战斗过的地方,让我们看看故土,情系兵团嘛,毕竟是50周年了。这是一个人生的节点,非常难忘。



  • 【17:11:28】

    杜锡全

    我们尽管不是兵团成员,但是我们的慰问团的同志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们也很兴奋。当时也表示,可以参加这个团,毕竟我们在那里生活战斗过一个阶段,表示同意的。当场就有好多同志报名了。我们认为,到新疆去这两个目的都是我们希望的,一个是我们是我们要看看我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现在的面貌,50年也好,40年也好,这个面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第二,确实要回忆回忆当时战斗过的地方的情景,回忆回忆当时的历史,看看老战友还在不在,叙叙情谊吧。所以我们是抱着强烈的愿望来参加这个团的。这就是我们的初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所以这次来的人不多,但是他们都委托我们这次回来以后把情况带回去。明年要组织40周年的纪念,我们回去以后把我们旅行的感受带回去,与大家分享。


  • 【17:11:39】

    主持人

    其实我们也了解到,当年许多上海知青他们工作条件比较艰苦,那时候交通也不是很便利,他们只在工作和生活的团场、连队里,并没有走出去过,许多新疆的大好河山都没有领略过。这次他们有这样一个机会来游览一下新疆的自然风光,也是圆了他们多年的一个梦。
  • 【17:12:30】

    杜锡全

    对。
  • 【17:12:50】

    主持人

    杜老师,我们了解到您当年作为慰问团的成员在新疆工作的那段时间,包括现在参加这次活动,您对这批上海知青也有您的看法和思考,您能在这里给我们说说吗?
  • 【17:13:03】

    杜锡全

    前面十天我们主要是在北疆看了美好的景色,16号我们到了石河子,使我很震撼。参观了周总理的纪念馆,兵团的博物馆和军垦第一连这三个历史教育,使我们非常震撼。真实的再现了当时边疆青年在这里学习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当然也包括359旅的老革命。这就有一个联系,现在我们新疆的建设发展和50年代、60年代老一辈的革命家和支边青年他们在那里战斗,劳动,保卫边疆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感觉这段历史不应该遗忘。所以我们回去以后,要把我们的感受向慰问团的其他成员也要跟他们说一说。昨天听说新华网要做一个采访,我们大家做了议论。感觉这次我们收获很大,尽管我们还有一半的旅程。我记得我第一天上列车接受采访的时候,我就用两个字来说“期待”吧。对于这22天的行程,我们充满了期待。行程了一半,我们有很多的感受,感觉到新疆的这段历史不应该遗忘。他们提了很多的建议让我带上来,我归纳了一下。
  • 【17:13:13】

    杜锡全

    第一个建议,大人物要留像,小人物也要留名。我们十万知青在新疆,他们在新疆奉献了青春、热血、终身,甚至献出了子孙,他应该留下名,应该在我们的博物馆也好,纪念馆也好要有一堵墙,把我们这些边疆战斗青年的名字刻在上面,写在上面,留下足迹。最起码有一个花名册可以翻到他什么时候来到新疆,在哪个团哪个连战斗过,这样可以让后人不断地来赞扬,这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这是一个建议,当然在操作当中怎么做有有关部门来考虑。新疆毕竟有上百万的内地来的人支援新疆建设,这是我们上海知青的愿望。
  • 【17:13:24】

    杜锡全

    第二,新疆这几个展馆非常震撼,它突出的就是艰苦奋斗,南泥湾精神。怎么把这个精神在我们上海能够得到传承和发扬,我们感觉上海现在很缺。是不是可以把这些精华的部分在上海也移植过去,包括地窝子,南泥湾壮观的场面,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安营扎寨,这种战斗的场面能够让我们年轻人,年轻的学生,包括干部队伍、公务员能够接受这方面的教育,我感觉补上这一课非常必要。在上海由政府出资,免费开放,搞一个青少年或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突出“艰苦奋斗”四个字,这是我们的一个愿望。不能光在新疆,在上海也要搞。
  • 【17:13:35】

    杜锡全

    第三,我们上海有支疆的干部,因为中央号召全国援疆,上海也有援疆干部,我记得前一轮上海对口援疆的是阿克苏,这一轮是喀什。每年有大批干部到这里来挂职,帮助支援新疆的发展。但是我们感觉上海支援新疆是经济方面的,我认为新疆可以把精神财富支援到上海,希望我们上海的在新疆挂职的干部,都能够到石河子纪念馆看看。后来我了解了一下,听说都组织他们去了,这就很对了。不但要去看,而且要把这个精神带回去,在我们的工作中体现出来。
  • 【17:13:54】

    杜锡全

    第四,这次活动要感谢杨永清老师,她花了那么大的精力,她把一生都献给了新疆,对新疆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她是一辈子的感情,她是在新疆退休的,现在落户在上海。但是我们在上海政治舞台上应该有他们的一席之地,我们的人大、政协的舞台上面应该有他们的声音和身影。尽管可能很微小,但是要有一席之地,这也是我们的一种愿望吧。


  • 【17:14:06】

    主持人

    听了您的这几个愿望,其实我觉得归纳到一点,总的来说希望上海知青他们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
  • 【17:14:19】

    杜锡全

    对。
  • 【17:14:29】

    主持人

    而且也希望世人能够记住这一群人,他们为新疆乃至为全国作出的贡献。在这里也非常感谢杜老师给我们的网友聊了聊您的故事和您的一些感受,也希望您接下来的旅途愉快,顺利,谢谢您
  • 【17:14:38】

    杜锡全

    谢谢。

访谈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