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5:53】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再次与上海知青杨永青老师见面,那让我们一起听听她来给我们介绍这次《情系兵团大美新疆》旅游专列活动的具体情况。杨老师您好,非常高兴您再次来到我们节目中接受我们的专访,我们知道,您是这次情系兵团大美新疆旅游专列活动的一个总策划人和协调人。您给我们说说您组织这次活动的初衷以及前后的经过好吗?
- 【10:59:52】
杨永青
可以。这次情系兵团大美新疆旅游专列是我们近一年大家辛勤的工作得到的,现在正在实现这个项目。可以说这个项目是全国铁路旅游专列之最,一个是它的运行线路长。我大概算了一下,光铁路的运行里程13000多公里,公路里程运行时间更长,而且乘坐的成员年龄又高。我统计了知青团队,包括他们的家属和亲人,65岁以上占到将近40%多,比例非常高。我觉得这次旅游专列能够成功地开启,这是寄托了大家的愿望,就是我们上海的老知青60年代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来到边疆,奉献了他们的青春。后来也因为各种情况先后返回到了上海。但是他们离开新疆之后,也是文革刚结束,兵团的经济状况不是太好,当时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比较困难。但这次不同,他们事隔30多年重新回到这个地方,乘着旅游专列,空调火车,全程服务,无缝对接。你下了火车就有旅游大巴接送到景点游玩,然后再送回来,整个是一条龙服务。特别是回到团场,是我们这个旅游专列最大的亮点。因为我们不是普通的旅游专列,一般的旅游专列是游玩,不存在别的问题。我们这个旅游专列的重点是我们老知青要回到他生活过和战斗过的农场去看看。
- 【11:00:58】
杨永青
像我们这次去的是建工师,开始报名是111个。去年我专门来了一次,专门请建工师的师长王副师长见个面,我给他们讲,这是我们建工师111个同志要回到他们当年修建的大渠去看。第二次今年6月份又来了,王师长在外面出差,他委托办公室主任和另外一位同志负责这个事。这次他们搞的非常好,弄了一个很详细的小册子,里面接待问题非常详细。 虽然他们时间很紧,但接待工作搞的非常好。这是我们感到非常非常感激的。

- 【11:03:09】
杨永青
这个活动之所以能顺利地开启,包括铁路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昨天我们一下乌鲁木齐站台,铁路领导和职工夹道欢迎我们,给我们献花。今天火车上上海乘务段副段长在车上,还有管乘务和管餐饮的两位科长也在车上,他们全程22天陪同我们走完这段艰难的旅程。所以老知青非常感动,这样的安排也非常非常没想到。我觉得我们付出再大的努力也好,再多得辛苦也好,只要大家满意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当然我们的行程仅仅是开始。我们还有更长的路在后面,我们这些老知青的身体不是太好。今天有一个70的岁的老同志告诉我,他晕车,有恐高症,走几步台阶都晕。所以我们车上专门配备了三名医生,另外像姜万福医生是我们知青的榜样,我们有一个老同志从铺上摔了下来胳膊脱臼了,早晨五点半姜万福医生和其他几名医生帮这位老同志的胳膊复位了,身体没问题。
- 【11:06:33】
杨永青
我们为了这次专列能够顺利开启,多方面精心地设计,反复地研究。可以说我电脑里所有的资料包括线路,6月份和9月份反反复复修改,时间太长怕大家受不了,所以时间尽量往下压缩。我们就想各种办法,最后就放到了21天。包括我上车前每天都有一些同志病了,或家里有事了来不了,很可惜。
- 【11:07:40】
杨永青
这趟专列能够开行,寄托了我们广大老知青对兵团的深情。他们想看看这里的变化,看看这里的战友,包括去给故去的朋友扫墓。像农一师十六团有一个代坤发烈士,是我们上海知青的一位烈士,这次就去扫墓了。我们各个团可能都有这种情况,不要看现在的,还要看过去的。这些年全国对口支援新疆以后,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我来新疆兵团比较多,看到农场都盖起了楼房,职工住进楼房,这些是过去不可能想象的。有些同志开玩笑说:“早知道现在变的这么好,那当初我们就不回去了。”当然这是后话了。
- 【11:08:39】
杨永青
这次旅游专列能够顺利地开行,能够满足大家的愿望,这是旅行社和在座的几位工作者和我们这些组织工作的志愿者最大的心愿,再苦再累我们也觉得值得。所以这次不仅要开着旅游专列能够顺利地进行,高高兴兴地来,安安全全全地回去。我们还特意做了一个光盘,特别组织了摄制组《边疆网事》,由专业的电视新闻工作者,也是我们新疆工作过的。另外我们特地买了设备,四台机器,对不同的点位要进行采访,要把亮点的地方记录下来。全程记录,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记载。今后不会再有,也不可能再有。全国知青里面,就新疆知青时间最长,其他地方的知青就是七八年,十来年,他们没有这么多的经历。我们在这里有几十年,有50多年的历史,我们有很多故事。
- 【11:11:13】
杨永青
走一路传播了我们知青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对兵团发展的向往,也是对我们边疆寄托的深情。所以我们特地做了旗帜,上面有大家的签名,这个旗帜送给了军垦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我们还准备了姜万福的小药箱,他用了28年的小药箱。开始他都拿不回来,这是我们6月份到二牧场去拍片子,专门给他们的党委做工作,以他们二牧场党委的名义来送小药箱,所以我们就安排在石河子军垦博物馆,还有其他知青的一些文物也安排在这里。所以我们在每个地方有不同的亮点。还有美国回来的一位老知青,他想回到他原来工作过的地方回访,我们特意创造条件,夜里派车送过去,再开车把他送回来。所以我们把这些都记录了下来。
这次我们这趟列车上有很多的人才,照相的照相,录像的录像,写文字的写文字,将来要留做史料,给博物馆和有关方面留下作为我们知青不可磨灭的记忆。

- 【11:11:37】
主持人
杨老师,这次活动规模非常大,参加知青人数也很多,您在当时号召大家来参加这个活动的时候,大家的反响是怎样的?过程中又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 【11:14:30】
杨永青
这个过程中的磨难,别人说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我可以说,我们是用了一百倍的九牛二虎之力。确实是这样的,没经过的人不知道这个过程,包括旅行社和新疆的王总,我们三方配合。我组织志愿者队伍都几十个,而且人在不断的更换,有些人去不了,又得更换人。我们知青组织了19个团队,最大的团队是农三师的有70个人。原来带队的这个人不能去,重新换一个人,原来一批骨干后来又换了,后来又组织了各个团队的党员。志愿者也分了组,有宣传组、礼品组,还有摄制团队,还有组织组就是总的策划组织协调。还包括安全组,安全是第一位的。我们和旅行社配合协调,能够圆满地开启这趟专列。在这些过程中我确实很感谢志愿者,很多同志有的从最初一直坚持到现在参与这些组织工作,有的是从中间参与进来的。但他们带这个团队,铺位分为上中下,包括我们志愿者领队自己都六七十岁的人了,他把好的铺位让给别人,自己睡在上铺。这种精神从哪找?就体现我们新疆知青的精神,不怕苦的精神,胡杨的精神,就是我们兵团的精神。确实我也很感动。所以很多媒体很关心,这一路媒体都忙的不得了。在车厢里 我给他们介绍线索,他们也忙着采访报道,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昨天晚上这个晚会演出很成功,这个剧场比较老化,去看弄不好人都走迷了,所以他们工作人员提前都做了安排,基本上天天都是三四点才睡觉。让我们老知青顺顺利利、安安全全地看这场演出。包括兵团旅游局的闻处长和刘处长,好多人在那里站岗,从节目开始之前一直到节目结束是站在那里,就是为了确保安全,使我们大家能够顺利地看这场演出。有些同志可能会说看个节目有什么,实际上寄托了兵团对我们的关怀。包括昨天唱的《送你一束沙枣花》,这就是我们知青最最喜欢唱的歌,因为我们刚进新疆学会的就是这首歌,也是我们新疆兵团知青之歌。所以昨天我就鼓励大家一起唱,就是为了提高这个气氛。
- 【11:18:57】
杨永青
对于这次旅游专列的开行确实很不容易,就我本人来说家里的子女担心我的身体。因为天天晚上都会熬到12点以后,现在没有电脑、手机、电话真的好多事干不成,好在我的电脑还行,发电子邮件,召集大家开会,还要做好多表格,不知道做了几十张表格了,表格还要不断的变化,因为领导越重视,要求越严。从8月份开始天天晚上都到12点才睡觉,为了这次旅游专列能够圆满地成功,花再大的代价也要把它做好也是值得的。这是我们进疆50周年的纪念活动。我很感谢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感谢各级党委政府,上海市和新疆自治区、兵团各级领导对我们大力的支持。包括这个团场的回访工作的落实情况,我做了一个计划表,比如说某一天农五师要回访几个团场,比如说石河子有几个团场要回访,建工师最远到泽普等这样的事项我做了一个表格。某一天某一个地方是哪个团场,下去以后要回访,回访内容是什么要无缝对接。兵团根据我这个计划要下文件给各个师、各个团。我去年10月份来的时候特别担心的是建工师,开始他们是111个,最后一下子是10个人,不管是几个人,但是他们走的是最远到泽普、叶城。去年来了以后我临走前请建工师领导王副师长一起吃晚饭,然后给他交代,我说:“建工师是旅游专列里回访最远的,希望你们支持。”他说:“没问题。”今年我6月份又来了一次,结果他在安徽出差,他就关照办公室黄主任和旅游局的同志负责接待,他们马上作出了反应,包括石河子也是这样的。像农五师,他们到精河下车,农五师全程接待两天,包括住、食宿、交通全程接待。建工师也是这样的,石河子也是这样的,很多单位都很认真。所以我们感到这次旅游专列的开通,可以说创了全国旅游专列之最。这一点都不过分。我们花的精力和代价能换来老知青们的满意,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 【11:21:27】
主持人
杨老师,听了您的介绍,我感觉这次活动确实是一个非常庞杂的工程,需要耗费好多精力,您作为组织者和总策划和总协调人,也耗费了您很多心血,这一点是值得大家非常敬佩的。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参与这次活动的知青们,他们的人员构成以及分布,包括这次走的线路是怎样的?
- 【11:25:03】
杨永青
我原来要求兵团十几个师尽可能每一个师都参加,最后落实下来像农十师开始有几个同志参加了,最后人数太少他就不参加了。像农七师开始报名100多个人,最后因为时间的变动,因为不是暑假,所以好多同志带第三代就来不了,人数就减少了。所以这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最后确定下来,除了农十师、农七师、农十二师、农十三师、农十四师以外,现在参加的是一师、二师、三师、四师、五师、六师、八师、九师、建工师,就是我们新疆兵团建制的就是十个师。另外还有黑龙江的知青也是一个团队,也组织的不错。例如姜万福,他自己一个人就带了他的家属和姐姐和姐夫一共四个人,我们有一些知青一个人带了十几个人,像这种情况比较多。我统计了一下,真正属于新疆知青的大概是250多位,包括还有武汉知青,武汉知青是专程赶回来的,还有就是飞机专门飞到乌鲁木齐来的,因为火车票买不到了。还有宁波的东方知青网组织了二十多位人,他们也赶了过来。最远的美国加州是农五师的一个知青,他是从美国赶回来的。还有澳大利亚的一位知青刚开始报名了,但后来因为身体原因来不了。香港还有三位。所以成员构成不仅是上海知青,还有云南的,包括河南的、安徽的、浙江的、武汉的知青也很多。他们都对这趟专列寄予极大的希望,因为这种专列是找不到的,确实是这样的,而且价格也便宜。我们旅行社在设计旅游专列的时候,在成本上包括铁路上再三地协调给我们优惠。我们的价格是相当相当便宜的,旅行社基本上是不赚钱的,加上中间的曲折,开始是15节车厢,后来缩减到12节车厢。所以这个过程在不断的变化,人员构成也比较广泛,除了新疆知青、武汉知青、宁波知青、安徽知青、云南知青,还有知青的家属和朋友。所以就这样形成了这趟旅游专列,还有媒体。光旅行社工作人员就是20多人,铁路工作人员也是全程陪同,这在全国铁路史上是没有的。我们一趟专列还有科长,包括段长都出来了,这是他们所没有的,确实他们很辛苦。我觉得很感动,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帮助和支持,顺利开启了,现在基本上走上了正规。前期的工作特别忙,现在一步步再走上正规。我们希望今后在多少天以后,能够按照我们的预期愉快地、安全地走完这段旅程。9月28日回到上海,这个旅程就真正地划上了句号,顺利地返回。
- 【11:26:13】
杨永青
我们走的时候,很多老知青来送我们,在火车站唱歌跳舞,而且都是新疆服饰的打扮。回来他们也要迎接我们。今天看到乌鲁木齐晚报、新疆晨报、新疆都市报登了我们旅游专列的照片和文章。今天早晨我女儿打来电话,上海很多报纸,包括上海劳动报也登了我们的消息。自治区旅游局曹处长和兵团副司令员刘建新说:“你们的行动是爱国、爱疆的行动。”他已经把我们的这次活动提高到了这样一个高度。跳出了一般旅游的范畴,旅游加上回访,对兵团的感情融进了这个活动当中。作为我个人来说,虽然我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是在我整个的工作经历来说,这次是最最难忘的。

- 【11:26:30】
主持人
听说这项活动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杨老师,新疆兵团是您工作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这次组织返疆游的活动,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组织这个活动寄托了您怎样特殊的感情呢?给我们说说吧。
- 【11:29:42】
杨永青
组织这次活动的过程中,旅行社是主力,我们只是协同组织。旅行社是这次主要的依靠,包括上海市旅游局专门派了一位干部跟旅行社对接。包括后来每个星期的工作日程表都是旅游局亲自制定,上海市有关部门以及有关新疆工作的负责同志亲自到旅行社上门办公,参加研究部署工作。他们很担心,当然我们也很担心,这么大的年龄,这么长的线路,将来会出什么问题。如何做到尽可能万无一失,所以这个过程是反反复复的来推敲,制定计划和部署。我来的次数比较多,今年6月份我特地安排了我的侄女提前来,因为我要联系工作。她们二十多年也没回来过,她们很想看看原来农场的小朋友,以及过去的老同志。所以我特地安排她们6月6日从上海坐火车到新疆,特别安排走一趟喀纳斯,因为北屯这条线是新开的,没走过的。这次要走北屯,上海市旅游局的领导说你们先踩踩点,看看这个线路有什么问题。所以我6月份带着我的侄女报名从乌鲁木齐到喀纳斯往返火车,首先来看看这条线路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包括厕所。我最担心的是厕所,因为几百人一下子到那个地方,景区的厕所很少,这么多老同志方便的时候怎么办。所以我跟旅游局提出能不能搞临时厕所?他们说临时厕所可能不行,要么就是旅游车分开走,十分钟一趟,十分钟一趟错开走。喀纳斯今年又新建了厕所。从这次来看,昨天到了吐鲁番,包括中间高速公路厕所就比较好,跟上海差不多,就是新型的厕所,比过去好多了。过去2008年我妹妹从美国回来,我陪她到喀纳斯去,我们坐汽车去的,一路上那些厕所连脚都踩不进去。现在厕所变化很大,新疆旅游业上了很大的台阶。所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后,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这次旅游专列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为我这个在石河子工作过16年的人,这又要重返石河子,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虽然我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是我很想再次回到石河子在那里生活。
- 【11:30:04】
主持人
我们知道您当年在石河子工作生活的时候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的接见,您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也说过,周总理的接见是您一生的财富和精神动力。我注意到北疆最后一条线路是八师石河子市,其中有一项是要去周总理纪念馆,您对这个地点有怎样的期待呢?
- 【11:31:27】
杨永青
1965年7月5日,周总理在石河子总场接见上海知青,我很荣幸地就站在总理身旁。总理问了我们很多情况,还问到我们的家庭情况。我说我父亲在农资公司工作,总理说你来到这里不容易。因为我来到新疆的时候父亲不同意,他想着让我到日本和香港去学技术,但是我自己选择到了新疆。周总理的接见改变了我的一生,使我在各种困难面前、挫折面前能坚定地牢记总理的教导,坚守在边疆工作一辈子。我退休也是在新疆退休的。后来因为1996年翻了一次车,提前让我回到了上海养病。所以新疆石河子对我来说是最最难忘的地方。后来总理过世以后,我们修建了周总理纪念碑,这个过程我自始至终参加。1980年6月23日,我参加全国人代会,我给邓颖超副委员长汇报工作,拿周总理纪念碑的照片给她,我说您有时间到周总理纪念碑来看看。后来邓颖超副委员长就到了纪念碑,我手里抱着总理在新疆视察工作的照片影集准备给她,还没给的时候,她一下子抱住了我,所以就留下了那张照片。我感到我很荣幸,我并没有作出什么特殊的贡献,而是这种激励把我推到了这么一个位置上,但是我牢记总理的教导。所以我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己所有的工作的动力跟总理的接见和我们石河子军垦农场对我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 【11:31:42】
主持人
非常感谢杨老师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在这里也预祝这次活动能够取得圆满的成功。接下来我们也会继续为大家报道整个活动的行程和具体的信息和咨询,希望网友能及时关注,感谢大家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