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洛阳来 仁心种在天山畔-新华网
2025 11/18 17:31:39
来源:健康报

我从洛阳来 仁心种在天山畔

字体:

我从洛阳来 仁心种在天山畔

——记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援疆医生杨帆的伊吾时光

  十一月的新疆伊吾县,天山北麓的雪花轻轻飘落在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办公室的窗沿上。来自河南洛阳的援疆医生杨帆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站在窗前凝望这片银装素裹的土地。五个多月前,他告别了家乡满城的牡丹,带着白衣战士的使命,跨越两千多公里的山河,来到了这片陌生而又亲切的土地。

  从洛阳到伊吾,改变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肩上的责任。每当夜幕降临,急诊室的灯光亮起,杨帆总会想起临行时院领导的嘱托:“要把洛阳医生的仁心仁术,播撒到边疆的土地上。”如今,“我从洛阳来,仁心种在天山畔” 已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他在这里每一个日夜的真实写照。这朴素的话语背后,是一位中原医生用医术与热忱,在祖国西北边陲架起的生命之桥。

  云端速递 洛阳急救理念扎根天山

  援疆以来,杨帆记忆最深的,是那次与时间赛跑的空中救援。当地58岁的牧民沙依提・那斯尔在深山放牧时,突发双下肢无力,被困在信号隔绝的山区。同伴徒步4个多小时才找到有信号的地方求救。

  作为伊吾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援疆专家和技术骨干,杨帆接到消息后,立即评估情况:山区道路车辆无法通行,必须启动空中救援。他迅速与院领导沟通,联系县应急管理局,协调出动直升机。与此同时,他带领团队在医院紧急组建抢救小组,准备好监护设备、急救药品,严阵以待。

  当直升机的轰鸣声由远及近,杨帆和抢救团队已在急诊科做好万全准备。患者送达后,他们立即展开救治——建立静脉通路、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在杨帆的主导下,经过系统性治疗,沙依提・那斯尔最终康复出院。

  在伊吾的日日夜夜,杨帆将洛阳积累的急救经验毫无保留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仅仅五个月,他就带领团队开展了十例气管插管、八例机械通气、八例深静脉置管、四例胸腔闭式引流,均为当地首次系统化开展的新技术。这些技术填补了当地急危重症救治的空白,让洛阳先进的急救理念在天山脚下生根发芽。

  体系革新 持续规范边疆医疗安全线

  完成一次次急救后,杨帆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他发现,要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必须建立规范的医疗体系。于是,这位从洛阳来的年轻医生,开始将后方医院的医疗管理经验融入边疆医疗实践。

  杨帆发现,当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常用的医患沟通、知情同意等文书模板过于简单,难以满足临床需求。于是,他带领团队投入大量精力,参照洛阳市中心医院的成熟模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系统完善了病危病重通知书、医患沟通记录、会诊记录、死亡讨论记录、有创操作记录等文书模板。这些经过精心打磨的医疗文书,不仅规范了诊疗流程,更提升了医疗质量安全水平。

  “好的医疗体系就像洛阳的龙门石窟,需要一凿一斧地精雕细琢,但一旦建成,就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杨帆的话,阐明了自己的初心,而他带头建设的这套医疗管理体系,正在成为援疆工作中最持久的财富。

  薪火相传 精心培育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完善医疗体系的同时,杨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上。他的两位徒弟——迪力夏提・司马义和牛振杰,如今已成为急诊科的骨干力量。

  “杨老师,您看这个穿刺角度合适吗?”迪力夏提・司马义在进行深静脉置管时,总会虚心请教。而在不远处的抢救室里,牛振杰正在熟练地进行气管插管。杨帆采用洛阳市中心医院的“阶梯式”带教方法,从观摩到协助,再到独立操作,让两位徒弟在实战中快速成长。

  杨帆特别注重病例复盘教学。每当接诊典型病例,他都会组织专题研讨,带领徒弟们对主动脉夹层、急腹症、颅脑损伤等疑难病例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真实病例的层层解析,再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延伸拓展,使临床经验得以系统化传承。这种源于洛阳的教学模式,让年轻医生在理解疾病本质的同时,掌握了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

  从洛阳到伊吾,杨帆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医疗技术,更是一种持续发展的理念。他说:“我从洛阳来,最重要的是要把医术的种子播撒在这里,让它们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

  夜幕降临,急诊科的灯光温暖着伊吾的寒冬。杨帆巡视病房的身影,让人想起洛阳龙门石窟那千年不灭的灯火——照亮黑暗,传递希望。而在他的身后,迪力夏提・司马义和牛振杰正在继续着这份使命,让来自洛阳的医者仁心,在天山脚下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记者 程垒)

【纠错】 【责任编辑: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