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云之乡”浇灌团结之花
——记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德元娜
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族乡被誉为“彩云之乡”,居住着汉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等21个民族。“带领各族群众把日子越过越好,是我的职责与使命。”10月23日,阿西尔达斡尔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德元娜说。
德元娜的父母乐善好施,让她从小就懂得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生活中的点滴关爱与帮助。这个认知随着时间流淌已融入德元娜的血液,成为她的工作坐标。
翻开德元娜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她对群众的牵挂:新肯巴克村贾海文家——想申请安居房;下满致巴克村古丽家——儿子想上职业高中要联系学校……本子里用红、黄、蓝三色笔做标记,红色是待解决的急难问题,黄色是需协调的问题,蓝色是已办结的事项。“只有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德元娜说。
阿西尔达斡尔族乡不仅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还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德元娜认为,发展文旅产业既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更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她带领班子成员深入调研、精心谋划,在库尔托别村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示范巷道,建成3个民族团结家访点,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生动场景。
德元娜充分利用一棵树村的玫瑰园、网红村库尔托别村、克孜贝提村北山山花景点等特色资源,设计出一条串联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的精品旅游线路。
规划这条旅游线路,德元娜费了不少心思。2022年春天,她带着村干部在一棵树村的玫瑰园连续蹲点半个月,发现游客总抱怨“看完花就没处去”。“当时我就蹲在花田里给塔城市有关部门打电话,商量怎样能给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德元娜说,最终精品旅游线路出炉,将达斡尔族婚俗表演、北山山花摄影点串联起来,让游客早晨摘玫瑰、中午学做马鞍、晚上看篝火晚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新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纽带。德元娜积极与塔城市达斡尔族历史语言文化研究学会合作,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每年沃其贝节期间,各民族灵动的舞姿、激烈的赛马射箭表演,吸引着疆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共赴这场文化盛宴。
今年的沃其贝节更是精彩纷呈:舞蹈演员的彩裙扫过手风琴乐队;舞台上歌手深情演唱《彩云之乡》;台下的刘拾三老人戴着老花镜给游客们演示马鞭编织……德元娜手持对讲机在现场协调指挥。
“这个传统节日,已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德元娜说。在她的推动下,库尔托别村村民刘拾三成功申报为塔城市级传统马套具制作手工技艺传承人,让马鞭马鞍制作的传统技艺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
不仅如此,在德元娜的努力下,阿西尔达斡尔族乡还成为塔城市农民丰收节、手风琴文化国际艺术节的分会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近万名群众参与,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通过农副产品销售带动村民增收。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更让各族群众增进了解、加深感情,为共同绘就民族团结美好画卷打下坚实基础。”德元娜说。2023年,阿西尔达斡尔族乡成功创建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近日,德元娜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我将继续努力,在乡村振兴路上书写属于我们的民族团结故事。”她说。(□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云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