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始终见证,祖国不会忘记。9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在乌鲁木齐亲切接见新疆各族各界代表。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站在前排,他胸前的“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奖章,正是一年前总书记亲自颁授的。
从牧民之子到“人民卫士”,巴依卡用三代人的接力为国守边。他在雪域高原巡逻700余次,行程3万多公里,即便痛失至亲也未停下脚步。这位帕米尔雄鹰用行动证明,爱国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10月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金黄的草原与洁白的雪山群峰相映成辉。在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一批又一批的干部群众和游客来到巴依卡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这里还是多家单位的爱国拥军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巴依卡家的客厅四壁,挂满了一家三代人与边防官兵巡边护边的照片和各种荣誉证书。巴依卡胸前佩戴着党员徽章,给大家讲高原戍边故事,分享参加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的所见所闻,传递浓浓爱国情。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集高原、高寒、边境于一身,这里“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下大雪”。1952年5月,巴依卡出生于这里的一户普通牧民家庭。当时,他的父亲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除了放牧,还为边防连官兵义务当向导。
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刚刚成立,要到吾甫浪沟执行边防巡逻任务。出发在即,边防连官兵犯了难:这条山沟地势凶险,要翻越很多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蹚过很多条湍急的冰河,只能依靠牦牛引路,往返一次需要3个月,路上常发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若无经验丰富的向导带路,寸步难行。
凯力迪别克自告奋勇当边防连的义务向导,这一当就是23年。每次回来,他都会给巴依卡讲边防官兵远离父母亲人在冰天雪地里守卫祖国的故事。1972年,凯力迪别克走不动了,巴依卡从父亲手中接过担子,也成为一名“牦牛向导”,与边防官兵一起巡边护边。
这条巡边护边路,巴依卡一走就是30余个春秋,行程3万多公里,其间遇到的险情数不胜数。他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还患上了高原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胃病等,但从未想过退缩和放弃。
一次巡边时河水暴涨,巴依卡带着5名边防战士骑牦牛过河,一个大浪将他从牛背上打落,摔在大石头上导致腿部骨折。正在这时,一名战士也被冲入河中,巴依卡不顾伤痛跳进河里,把战士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义务巡边那些年,巴依卡先后失去了父亲、母亲、妻子。每位亲人离世时,他都在巡边,没能见亲人最后一面。巴依卡将悲伤藏在心底,一如既往坚守在巡边护边的路上。
2004年,疾病缠身的巴依卡再也没力气翻山越岭、爬冰卧雪了,他将接力棒交给服役归来的儿子拉齐尼·巴依卡,并语重心长地叮嘱:“护边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就这样,拉齐尼成为家里第三代护边员,每次执行巡边任务时,他总是确定前方路况安全后,才让边防战士通过。曾和拉齐尼一起巡逻护边的边防官兵都称赞,他和他的爷爷、父亲一样,是出色的护边员。
2021年1月4日,已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的拉齐尼,为解救落入冰窟的儿童英勇牺牲,年仅41岁。当年3月3日,中宣部追授拉齐尼“时代楷模”称号。“每当想起儿子不在了,我心里会很疼,但也为他自豪。”巴依卡动情地说。(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