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华网
2025 10/24 13:03:16
来源:兵团开发大学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字体:

  新时期背景下,以科技创新、数智化发展和产业升级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随着全球化竞争加剧和技术迭代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关乎国家经济安全和竞争力,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旨在深入分析其内涵特征、驱动机制及实践路径,揭示科技创新在重塑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韧性中的关键作用。

  在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的交汇点,中国正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新质生产力作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技术等先进要素的集合,已成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其深度融合正解决传统产业体系中效率低、创新弱、可持续性差等结构性挑战。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以科技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建设不仅是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更是实现经济稳增长、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关键路径。

  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仅是理论创新的富矿,更是实践突破的关键。理论上,该研究将填补现有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关于新型生产力与产业体系关联的不足,构建系统性分析框架,推动学界对新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全面探讨。实践中,研究成果可为政府部门制定产业优化、创新激励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升级提供行动指南,助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生态系统。这不仅有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还将为全球产业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引领可持续、包容性的经济复苏浪潮。

  迈向产业现代化的征程中,我国产业体系仍存在诸多结构性与深层次的矛盾与挑战,制约着发展质量的整体跃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别是新旧动能转换的瓶颈,已成为发展质量实现整体跃升的关键制约。

  一是部分核心技术与关键环节受制于人。一些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高端生产装备、核心基础零部件和材料存在明显短板,对外依存度过高,尤其是在半导体、先进工业软件、精密仪器、生物医药研发等战略性领域,“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产业安全面临风险,国际竞争优势受到削弱。这种技术瓶颈严重限制了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和高附加值环节的掌控。

  二是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亟待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了不确定性,部分地区产业链外迁趋势显现。同时,国内产业链条存在局部断裂、堵点风险,“大而不强”的特征显著,上下游协同不紧密,部分环节抗风险能力弱,对突发外部冲击(如自然灾害、贸易壁垒)的应对能力不足,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面临严峻考验。

  三是数字化转型深度与广度存在瓶颈。虽然产业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一方面,龙头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较高,但大量中小企业囿于资金、技术、人才匮乏,数字技术应用不足、层次浅,难以实现全链条、多环节的系统性转型,数据孤岛效应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支撑数字化转型的新型基础设施(如工业互联网平台、高质量算力中心、高速泛在通信网络等)在区域布局、供给能力和覆盖深度上仍需加强,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四是绿色低碳转型压力与成本投入挑战并存。 “双碳”目标对产业发展提出了刚性约束,传统高能耗、高排放行业面临巨大的绿色改造和升级压力。低碳、零碳技术成本高昂,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推广,绿色工艺和材料替代面临经济性考验。同时,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需要统筹产业布局、资源投入和政策协同,推动难度大、周期长,对企业运营成本和区域经济结构转型构成现实挑战。

  此外,高端复合型人才缺口、亟待完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环境与治理体系、以及尚需精准协同的产业政策,共同制约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进程与效能。这些挑战相互交织,形成了制约我国产业体系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方向发展的复杂约束环境,迫切需要通过创新驱动,特别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寻求突破与赋能。

  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代表的前沿技术集群,是驱动新质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它们不仅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础支撑,更通过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注入了根本性的升级动能。

  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实践路径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是先进、可靠、自主可控的底层技术供给。这要求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生物制造、先进材料、绿色能源等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通过强化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共性技术平台,为产业链整体跃升提供坚实的技术底座,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化、智能化与柔性化。

  二是带动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智能融合。赋能的核心在于将新技术深度融入产业全链条、全流程。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全方位覆盖,运用智能制造技术革新传统生产方式,重塑供应链管理和产品服务模式;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贯通研发、制造、服务各环节数据,促进产业间资源优化配置和价值链高效协同;通过“数实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三次产业在数字化驱动下的交叉渗透与深度融合,形成更具韧性、更高效率的现代产业生态。

  三是依托制度创新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环境。新技术、新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适配的制度土壤。关键在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培育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复合型数字工匠。同时,营造鼓励创新的市场氛围和法治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规则。探索更具弹性的监管模式,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工具精准引导资源向科技前沿领域倾斜,为新质生产力的扩散应用扫除体制机制障碍。

  四是畅通“产学研用金”协同与高水平开放创新。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打通创新与应用之间的壁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协作,共建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鼓励风险投资等金融活水注入科技型企业。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技术治理与标准制定,深度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有策略地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开放竞争中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和引领地位。

  展望未来,新质生产力在驱动产业体系变革时将面临新技术融合的复杂性与伦理规范等问题。后续研究可拓展到新兴领域(如量子计算赋能制造智能化),深化政策协同机制设计,并加强国际合作以应对全球产业变局。最终,这将助力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支撑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徐健 王婧 黄蓓)

  [作者徐健系兵团开放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本文系兵团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金号:24ZD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蔡昉. (2023).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中国路径.经济研究,58(8), 4–18.

  2.陈劲,尹西明. (2022). 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链现代化的机制研究.科学学研究,40(12), 2145–2156. https://doi.org/10.16192/j.cnki.1003-2053.2022.12.001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2023).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中国发展出版社.

  4.李苗苗,张建国. (2022). 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制造业韧性机制.管理世界,38(7), 88-102.https://doi.org/10.19744/j.cnki.11-1235/f.2022.0097

  5. Acemoglu, D., & Restrepo, P.(2022).The race between man and machine: 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for growth, factor shares and employment. NBER Working Paper No. 28920.

  6.Anselin, L.(2021).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2nd ed.). Springer.

【纠错】 【责任编辑:张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