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期,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研学的学生,他们在这里重温历史,缅怀先烈。
烈士陵园大祭台上,呈弧线形排列着五座墓碑,烈士乔国桢就长眠于此。走进乌鲁木齐烈士事迹陈列馆,站在乔国桢烈士遗物前,一顶维吾尔族小花帽、一条毛毯吸引了“祖国情 中华行”新疆青少年暑期研学班学生阿曼古丽·阿布都肉苏力的目光。
讲解员闫佳乐介绍,乔国桢1907年3月出生于陕西省佳县店镇乔家寨一个农民家庭。兄弟三人中,他排行老二,从小勤奋好学,喜爱拳术,有着打抱不平的倔强性格。192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先后任中共陕甘区委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北方局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等职。在陕西工作期间,成为名震一方的“农民运动大王”。在晋冀鲁豫和京津一带从事革命活动时多次被捕入狱,忠贞不屈,身体备受摧残,患有严重肺病。
1939年8月,根据党组织安排,乔国桢从延安赴苏联治病。1941年回国后,他留在迪化(今乌鲁木齐)继续疗养。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逐步转向反苏反共。1942年9月,盛世才彻底破坏了与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在新疆工作的全部中国共产党人集中到迪化软禁。
在风云骤变的险境中,党代表陈潭秋组织大家进行整风学习和革命气节教育。乔国桢认真进行整风,结合自身革命经历,经常对同志们说:“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只要活着,就应该学习、战斗。自己上进心的薄弱,就是对敌人的松懈。因为敌人喜欢疲疲沓沓,消极萎靡。”
之后,盛世才将共产党在新疆人员全部投入监狱。这是乔国桢革命生涯中的第七次被捕。在狱中,恶劣条件使他的肺病愈加严重,但他仍坚贞不屈与敌人展开英勇斗争。
他充分利用“养病室”稍有自由的条件,以顽强的斗志和同房的共产党员李宗林一起,想方设法与狱中党组织取得联系,并以“养病室”为中心,沟通了各牢房之间的联系,支持同志们进行“百子一条心,集体回延安”的斗争。
乔国桢奋力写下万余字的狱中斗争经验小册子秘密传阅,向难友们传授狱中斗争的原则、策略和方法,还搜集各种报刊摘要及时通告外部消息。
1945年,乔国桢病情加重。弥留之际,他在给狱中党组织的最后一封信里写道:“我在病中正深刻反省,一生虽无愧于党和人民,但大部分时间,消磨于反动派狱中,不能为党做更多的工作,深为遗憾。唯望牢内全体同志必须团结一致对敌,坚持斗争。”这封信成为乔国桢的遗书。
1945年7月31日,乔国桢在敌人的迫害和肺病的折磨下逝世,时年38岁。
陈列馆展柜中的乔国桢烈士遗物维吾尔族花帽,是2023年秋天,抗日战争时期《新疆日报》总编辑李宗林之子李小林捐赠给烈士陵园的。
1942年,新疆反动军阀将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人及家属逮捕入狱,李宗林与乔国桢被关押在同一间狱室中。由于敌人迫害,乔国桢病情逐渐恶化,在临终前将自己在新疆戴过的一顶维吾尔族花帽送给李宗林留作纪念。李宗林对这顶饱含革命友谊的花帽珍之重之,又传给了儿子李小林,嘱咐其要妥善保管,不忘革命历史,继承先烈遗志。
走在烈士陵园的林荫道上,路边书卷石雕上刻着烈士们的铮铮之言,乔国桢的书页上写着:“对死,我并不害怕,遗憾的是我为党工作的太少了。你们活着的同志争取为党多做工作,这是我最大的希望。”(范琼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