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千年时光,阅遍丝路芳华。大家好,我是疆小新!
黄沙漫卷,驼铃悠远,拂去历史的尘埃,千年前的简牍正用斑驳墨迹展示着丝路文明的璀璨篇章。
简牍是使用竹、木所制成的各种书写材料。在纸张普遍使用之前,从先秦到魏晋,长达一两千年的时间里,简牍是先民们主要的书写载体。
因气候干燥利于简牍保存,新疆曾出土过许多两汉至魏晋时期的简牍,在若羌县土垠遗址、楼兰古城遗址、民丰县尼雅遗址、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等遗迹中都有简牍的身影。翻阅这些千年前的简牍,如同打开了古代的“百科全书”,涵盖古时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民族交流、津关制度和文书制度……可谓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秦汉时期的启蒙识字教材《仓颉篇》曾在尼雅遗址现身,无声地展现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变的文化归属与自信。这份汉代木简上所书文字四字一句、以韵行文,与居延、敦煌烽燧及阜阳汉简中所见《仓颉篇》体例及部分简文一致,可以互校,可见汉字已成为西域通用的语言文字,当时生活在精绝的人们也在学习、使用……
因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多元文化在此交流、交融,除汉文简牍之外,新疆也曾出土过佉卢文、粟特文等使用不同文字书写的简牍,涵盖绿洲古国律令、经济契约、书信、佛经抄件等内容。证实了新疆自古以来多文化、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事实,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
一枚枚简牍烛照历史,蕴藏着数不尽的中国智慧。作为正史巨著的“番外”,简牍承载着社会生活百态和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上边记载的“大事件”,可与正史相互印证,刻画的“小细节”又填补了历史的缝隙,共同勾勒出多元交融的民族交往画卷和兼收并蓄的发展演进之路,让我们知所来、明所往。
统筹:曹志恒 牛敏
设计制作:董志涛 盛元 李梦婷
文案助理:张琪
【纠错】 【责任编辑: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