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 “戍” 光:阿拉山口三十年的变与守-新华网
2025 07/31 18:25:23
来源:

风口 “戍” 光:阿拉山口三十年的变与守

字体:

  在西北边陲那片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上,狂风常年呼啸而过,似乎想要将一切都席卷而去。1998 年的秋天,23 岁的买斯旦木背着行囊,怀揣着忐忑与坚定,从精河县气象站来到了阿拉山口气象站。彼时的阿拉山口,铁路边那几间平房便是气象站的全部,墙皮在风沙的侵蚀下坑洼不平,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艰苦。而在不远处,边防战士们如同一棵棵坚韧的白杨,默默守护着祖国的边疆。谁也未曾想到,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这座曾经只有大风为伴的地方,会在无数坚守者的努力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阿拉山口的风小了,但我计时的刻度还和刚来时一样分毫不差”

  1998 年 10 月,买斯旦木接到调令,从精河县气象站来到阿拉山口气象站工作。尽管来之前已对恶劣环境有所耳闻,但真正置身于此,她还是被深深震撼。铁路旁的平房,是气象站的全部家当,墙皮被风沙啃得千疮百孔。办公室兼宿舍里,三张铁架床挤在墙角,中间放着一张掉漆的木桌。“那时候没自来水,我们每周两次都要自己走路提水来用。” 买斯旦木回忆道。

  阿拉山口,我国四大风口之一,素有“黑风口”的恶名。年最大大风日188天,瞬时极大风速达每秒55米,相当于17级大风。然而,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气象探测资料对新疆奎屯、石河子、乌鲁木齐的气象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参考作用。

  刚满23岁的买斯旦木,每天24小时值班,每一小时就要记录一次温度、气压,必须在每个整点后的3分钟内完成发报,差一秒都算事故。北方的冬天,观测场的铁栏杆能粘掉手上的皮,每次出去都要裹上三层棉衣,10分钟的观测仿佛在冰窖里站了一个世纪。

  “数据不能出错。这些数字是航空航线的‘指南针’,是边防战士巡逻的‘天气预报’,差0.1的误差、迟一秒钟,都可能影响边境安全。”买斯旦木深知责任重大。常常因为大风,一个人无法完成监测工作,她就和同事想办法,两人分别用绳子捆住腰,再用手拉着绳索,这样拴在一起才能保证人不被风吹跑,从而完成气象监测。就这样,她们历经了6年的人工监测。

  身边同事来了又走,90%的人都没能熬过最初的艰苦,她却选择了坚守。2004年,随着阿拉山口的城市建设,单位引进了自动化办公软件,也建了新楼,不用再每小时往外跑。面对新设备,她像个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白天跟着工程师请教,晚上抱着说明书研究,用维吾尔语标注注释专业术语,用笔画出系统操作步骤图,一遍遍模拟练习。

正在和同事学习电脑技术的买斯旦木。采访者供图

  领导体谅她的家庭情况,提出把她调到博乐市工作,她却拒绝了,她说:“我已经习惯这里了,国家也需要我。” 如今她快退休了,办公室从平房搬进了楼房,窗外的防护林挡住了大半风沙。“阿拉山口的风小了,但我计时的刻度,还和刚来时一样分毫不差。”她笑着说,语气里满是对岁月的释然。

  “树能守住土,人能守住家,道理是一样的”

  在祖国西北边陲的阿拉山口,茫茫戈壁与狂风相伴。但在这里,一片片树林如戍边卫士,守护着边境安宁。这些树林的背后,是护林员郭安平20年的坚守——他以树为笔,在风沙线上书写绿色传奇。

  初见郭安平,他的手上缠着胶布,掌心的茧子厚得像老树皮,那是20年种树、护树磨出的印记。他的父母在20世纪60年代来到新疆支边,从小听着 “地窝子种庄稼”“戈壁滩盖营房” 故事长大的他,心里早埋下了“守土”的种子。

  2002年,郭安平和妻子从棉纺厂下岗,听闻阿拉山口要种树护边,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来到这里,“兵团人在哪儿都是开荒,这里的戈壁,咱也能种出绿来。”

  可阿拉山口的风,比他想象得更猛烈。2002年的阿拉山口边境线,除了铁丝网就是连片的戈壁。“刚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屋里,每天都要去边境线看种下的树苗,进行浇水、打药、剪枝。但风大得能把人吹倒,树苗种下去,第二天就被吹倒了。”郭安平回忆道。

  风,成了在阿拉山口种树最大的阻力。这里的风一年要刮200多天,最大风力能掀翻火车。第一年运来的沙枣和榆树苗,100棵树中只有二十棵树成功活了下来,到了夏季,许多树苗还因缺水而枯萎。“在这种个树实在是太麻烦了,一年有200天都在刮风,风一直吹断树苗。” 郭安平和妻子只能每次在风小的时候一遍遍把树苗扶起来。

  但这种情况在第二年就出现了转机。新上任的林业局局长从呼图壁带来了“带土移栽”技术,从石河子拉来连土球的树苗,成活率一下从20%提高到90%。“我们跟着学剪枝、涂白、打药,才知道种树不只是力气活。” 郭安平家里的墙上,记着每种树的习性和数据,“沙枣耐盐碱,榆树抗风,紫穗槐长得快,能固沙。”如今,郭安平夫妇负责管理的树林面积达1600亩,共计80000棵树。

与记者讲解护林事迹的郭安平。艾力夏德 摄

  护林的日子,危险如影随形,最惊险的莫过于遭遇越界者。郭安平就多次协助边境警察抓捕翻越边境的人。

  2014年深秋,郭安平像往常一样巡林,突然发现铁丝网外有一串陌生脚印,脚印深陷,像是背着沉重物件留下的。他立刻联系边防派出所武警。很快,武警们赶到,顺着脚印追踪,果然在密林深处抓获了企图非法越境的人员,人赃并获。正是这份时刻紧绷的警惕心、对职责的绝对忠诚,让郭安平在护林员的身份之外,更成了一名合格的护边员。他用脚步丈量着山林与边境,用行动守护着绿色与国土,让这片林子在岁月里始终安然,让边境线在坚守中愈发稳固。

  类似这样的场景,在过去的20年里,发生过七八次。

  2018年,郭安平妻子退休,未回安逸家乡养老,而是主动申请成为边境283警务站的护边员。她深知阿拉山口风烈,也明白守边责任重,选择留在这片与丈夫相守多年的边境土地。彼时,郭安平仍坚守在边境线,守护着树林。看着90后新护林员跟着学修剪、打药,他觉得 “这林带像接力棒”。以前这里是 “风吹石头跑”,现在站在林子里能听到鸟叫。他抚摸着一棵榆树,树干上的疤痕是当年风沙留下的勋章,“树能守住土,人能守住家,道理是一样的。”

  “总要有一些人在自己的家乡建设家乡”

  “山口没咖啡店?那我们就做第一家!”90后返乡大学生王雅楠的“隐玖·日咖夜酒”店里,投影光斑掠过工业风墙面。2019年,因为疫情打断留学深造计划的王雅楠回到家乡阿拉山口,陆续开了便利店、民宿、咖啡甜品店,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2012年,阿拉山口设立县级市后,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既保留了作为古代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独特风貌,也展现出了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风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探访和发展。

  王雅楠既为家乡的变化感到欣慰,又想做些什么。“因为没有太多工作经验,商店是我当时认为相对稳妥的行业。”王雅楠说。但这个决定却被很多人质疑,“26岁就开商店,开几天就关门了吧……”但在王雅楠看来,年轻正是她的优势,她明白年轻人的需求。面对阿拉山口同质化的商铺,她明白差异化才是阿拉山口所真正需要的。

  但创业的难,藏在细节里。“刚开始连进货都要去乌鲁木齐,光运费就比货贵。”创业初期她每天只睡四小时,清晨进货、白天盯装修、深夜刷洗厕所,还会遇到宾客临时退房不付费的情况,她咬牙认栽,“就当花钱买教训。”同时她还拍创业日记发抖音,“有人刷到视频特意来打卡,说‘没想到山口有这样的地方’。”

  如今她的四家店(九分之一便利店、隐舍民宿、隐玖·日咖夜酒咖啡店、九分之一小吃店)每月流水稳定在十几万,有10个员工。更让她骄傲的是,“以前没人喝咖啡,现在每到夜晚,店里的老顾客早已涵盖学生、外贸老板,甚至还有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司机”她在店里设了“青年之家”,大学生志愿者来画墙绘,“墙上写着‘中国’两个字,外国客人看到都会拍照打卡。”

工作中的王雅楠。采访者供图

  作为返乡创业的青年,王雅楠给家乡带来的是新观念、新视野,“山口缺咖啡店,就开第一家;民宿风格单一,就打造小清新的;顾及聚会怕遇熟人,就多设包厢”,这些改变看似细微,却精准回应家乡需求,用年轻创造力为城市注入活力。

  “我爸妈是90年代来的,那时候这里连红绿灯都没有。”王雅楠感慨道,“现在绿化越来越好,一年就刮100多天风了。”被问道还想离开山口吗?王雅楠坚定地说:“不想离开了,总要有一些人在自己的家乡建设家乡。”

  阿拉山口的风,吹过三十年光阴,却吹不散刻在这片土地上的精神基因。扎根的底色,从未因时代而变。创新的表达,让坚守有了新的模样。人与城的共生,是这段故事最动人的注脚。风还在吹,但阿拉山口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他们或许从未说过“戍边”二字,却用一辈子的选择证明:真正的坚守,是把自己变成土地的一部分,让后来者踩着自己的脚印,继续往更远处扎根、生长。这便是阿拉山口的精神密码。风会变,技术会变,日子会变,但总有人像界碑一样站在这里,让每一粒风沙都记得,什么是“坚守”,什么是“传承”。(孙玉秀 张俊 卢梦琪 艾力夏德 贺翔宇 敬鑫)

【纠错】 【责任编辑:顾芸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