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墨玉县喀瓦克乡万亩中枣1号治沙点位一片繁忙,拖拉机穿梭运送红枣苗,群众忙着移栽,沙漠边缘正悄然孕育着绿色希望。这里是墨玉县以产业为纽带推进防沙治沙的生动缩影,从企业主导的规模化治理到群众深度参与,一幅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走进墨玉县喀瓦克乡治沙现场,河南全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全林农业)的工作人员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红枣苗移栽工作。该公司作为墨玉县引进的治沙企业,已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完成1.3万余亩沙地的平整、打井与种植,计划总投入3亿元,打造红枣产业,向沙漠要经济。目前一期已投资4000多万元。“我们通过改良土壤、杯苗育种、智慧灌溉等技术,让沙漠变绿洲的同时,带动周边400-500人就业,人均月收入约4000元。项目不仅筑牢了生态屏障,更给当地群众带来了稳定收入。”公司负责人谷全林说。
在治沙一线,技术创新是破解沙漠治理难题的关键。全林农业采用“固沙剂+有机肥”改良沙地,固沙剂遇水反应后形成肥料,既抑沙保水又提升肥力;土地肥沃后,用杯苗育种配合拱棚培育红枣苗,拉长种植季节并提高成活率;智慧灌溉系统精准控制水量,盖草布减少蒸发,一系列科学手段让节水与丰产并行。“改良后的沙地长出了壮苗,我们的管护更有干劲了。”公司负责人谷全林说。
群众是治沙的主力军,更是最大受益者。喀尔赛镇前进村村民努尔艾力·如则麦麦提以前在家务农,一年收入不到两万元,如今参与治沙项目,每月工资能拿到6000元,“这个项目不仅能通过治沙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让天更蓝、水更绿,又能让我们赚上稳定钱,我们参与积极性都很高,都想在为家乡生态环境出一份力的同时,赚上钱,我们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努尔艾力·如则麦麦提说。
墨玉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张合说:“墨玉县坚持‘群众为主体、产业为支撑’的治理模式,累计为7200余户群众分配13.87万亩沙化土地,投入2.8亿元完善道路、电路、水井等基础设施,让群众成为治沙参与者。如今,全县人均种植面积从0.8亩提升至1亩,完成种植8.28万亩,红枣、沙棘等沙产业渐成规模,沙尘暴等灾害持续减少。下一步我们将致力于已经建成地块的巩固治理,把工作重心转向田间管理,确保已经种植地块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同时,积极谋划产业发展,让治沙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的发展道路。”
从全林农业的1.3万亩治理区,到全县13.87万亩的治沙版图,墨玉县正以“治沙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向沙漠要经济,让沙漠披绿、群众增收。(日孜完古丽·买吐地 刘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