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的教育版图上,四川旅游学院扩建项目一期工程正以精益建造为笔勾勒未来学府的宏伟轮廓。项目300余名建设者正以匠心雕琢,将精益建造理念熔铸于项目建设中,从设计图纸上的线条符号,到拔地而起的实训楼、教学楼,承载着教育使命的楼宇,正逐步蜕变成型,为四川文旅人才培育搭建起现代化的成长摇篮。
四川旅游学院扩建项目一期工程建设项目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总建筑面积3.79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2栋综合实训楼,1栋学生公寓,1栋食堂及若干室外配套设施。作为四川省2023年重点教育领域五个入选项目之一,项目是四川省响应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的重要举措。
作为重要的公益性学生保障项目,四川旅游学院项目承载着改善办学条件、培育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项目建设过程中复杂的钢结构屋面工程,成为横亘在建设团队面前的“拦路虎”。
四川旅游学院项目钢结构屋面设计为独特的斜屋脊采光屋面,钢结构主梁采用型钢双拼结构,51.5米的超大跨度,使建设过程被列为“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
斜屋脊由4根斜屋脊梁与周圈连接梁构成,每根斜屋脊梁重量高达12.5吨,且需在空中完成拼装,对安装角度和尺寸精度要求近乎苛刻——任何细微误差都可能导致整体结构失衡,甚至需要推倒重来。
面对这一施工难题,项目团队充分发挥精益建造技术优势。依托BIM模拟分析技术,项目通过构建1:1的三维模型,动态模拟,提前推演从构件运输、吊装到拼接的每一个环节。及时调整吊装点位与顺序,提前规避潜在风险。项目组织三次专家论证会,邀请国内钢结构领域权威专家“把脉问诊”。积极吸纳20余条修改意见,逐条落实优化,最终形成科学严谨的施工方案。在实际施工中,通过BIM技术配合高精度全站仪进行定位校准,实现了钢结构安装误差控制,钢结构安装一步到位、一次成型。BIM技术的应用,助力项目获得2024年河南省第七届匠心杯BIM技术应用大赛优秀奖、2023-2024年两届“优路杯”全国 BIM 技术大赛优秀奖。
四川旅游学院项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区,周围多山脉,且有龙门山断裂带和龙泉山断裂带通过,对建筑抗震要求较高。项目团队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发现,ALC墙板和预制混凝土柱,不仅能在地震波传播中能有效吸收与分散能量,显著降低了建筑物的震动幅度,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增加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而且连接方式可靠、具有良好的隔音隔热性能。经过与设计单位的充分沟通,项目决定采用ALC墙板与预制柱套筒灌浆的施工方法,不仅提高了建筑抗震性能,而且施工效率大幅提升,可有效节省人工成本、显著缩短建设周期。
依托此项施工工艺,项目成功产出一项省级QC二类成果《提高ALC墙板施工合格率》,系统总结了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并在国家级论文期刊发表《浅谈装配式预制柱套筒灌浆施工技术要点》《装配式ALC轻质隔墙板施工质量控制》《装配式建筑ALC隔墙板施工应用》等论文,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一种ALC轻质隔墙板安装辅助工具》,从技术原理、施工流程、应用效果等多角度深入探讨,为行业同类工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例。
四川地形复杂多样,生态环境丰富独特,生态保护至关重要。在四川旅游学院项目建设中,绿色建造理念贯穿始终,渗透到施工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项目团队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将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回收率达到85%;采用可重复利用的盘扣式脚手架、铝合金模板等新型材料,减少木材使用量300立方米;在施工现场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扬尘、噪音、PM2.5等环境指标,一旦超标立即启动降尘喷淋、噪音隔离等措施,实现施工与环保“双赢”;施工废水通过三级沉淀系统实现90%回收利用,用于景观灌溉与道路降尘。项目成为四川省建筑施工扬尘治理的观摩典范,获得“成都市绿色标杆施工工地”荣誉称号。
抗震技术革新到BIM智慧建造,从施工工艺优化到贯彻绿色施工理念,提升教育工程的建造标准已经融入生产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竣工在即项目将继续践行精益建造,为地区人才教育事业贡献力量。(通讯员 连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