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羽豪青年创新工作室是一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青年团队。青年创新工作室以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航站楼项目总工程师为领衔人,汇聚14名平均年龄为31岁的青年干部,通过集智创新、协同攻关,在绿色建造技术攻关、智慧工地数字化应用、超大型航站楼施工组织优化等领域持续发力,以创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枢纽建设、边疆交通强国战略落地,以青年姿态践行工匠精神、赋能新时代西部基建标杆工程。
创新破局,在冻土与规范间“拼”出施工新路径
2019年10月,随着乌鲁木齐第一片雪花的飘落,杨羽豪以技术工程师的身份,正式加入中建新疆建工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航站楼项目,开启了为期五年的筑梦征程。
在2020-2021年间,杨羽豪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图纸研究工作中,凭借在顺德参与多项地标工程积累的施工经验,杨羽豪很快便掌握了图纸的大部分内容,并主动和项目团队分享图纸细节,其专注钻研的精神与先进的施工理念获得了项目团队以及公司认可,公司便以他的名字,创建了青年创新工作室。很快,杨羽豪青年创新工作室便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挑战。
2021年11月,乌鲁木齐机场改扩建工程北指廊E区主体结构施工进入关键期,E1区却因S114线运输通道移交滞后陷入停滞。若等待传统场道施工单位介入,工期将延误至少9个月。
几个月的时间里,多家单位的工作联系单往复传递,回复总是充满诚意却无实际进展,事情就要陷入僵局之时,项目班子决定自主完成E1区回填!杨羽豪青年创新工作室作为项目团队的技术支撑,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施工方案的问题。
根据民航地基回填图纸要求,回填搭接放坡需达到1:5,按此标准,面对30多米的高差,项目团队刚升起的热情好似被泼了一碰冷水,但杨羽豪很快振作起来,向创新工作室的其他成员说道:此路不通,就另寻他路;他路不通,就自创新路。杨羽豪决定将该任务同步至项目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技术、质量、生产、商务、安全全体部门共同集思广益,纷纷投入新方案的制定工作。最终决定,放弃E1区整体移交诉求,改为先移交指廊段,以北指廊建筑外边为界,按航站楼1:2的放坡标准施工,正好能在航站区与飞行区分界线上完成回填。
转瞬间,团队的信心重新凝聚,有条不紊地开始新方案的实施。7月,回填施工正式启动;9月,基础部分开始施工;11月,在大雪来临前,北指廊E1区顺利完成主体浇筑。全体项目管理人员站在三层铺好的钢筋上,留下了最珍贵的合影,最后一仓带着温度的混凝土,在纷飞的细雪中完成浇筑。
品质为本,以“零缺陷”标准雕琢“国门第一印象”
杨羽豪常说:“工程质量不是‘差不多’,而是‘必须好’。”国际到达区施工时,一封设计工作联系单指出了国际远机位和国际到达区域出现吊顶净高不足的问题。杨羽豪立即致电精装修分包负责人质问缘由。得到的回复却是:受机电管线综合布置影响,已尽力抬高。
经过多方核查,该问题根源在于机电管线与弱电施工的空间冲突,属于设计缺陷,万幸发现及时,虽有部分材料报废,但尚有挽回余地。在项目经理与指挥部高层协商材料报废索赔事宜的同时,杨羽豪写下了“关于优化龙骨丝杆方案以提升空间的申请”。
部分工人们得知此消息后不由得抱怨:“又不是造原子弹,我看这多几公分少几公分也没什么区别,现在的年轻娃娃太较真了。”话传到杨羽豪耳边,但他的答复是:“航站楼是新疆面向世界的‘第一窗口’,品质容不得半点妥协。”
经过BIM模拟复盘后,项目迅速启动“空间提升行动”:技术部门调整龙骨丝杆排布,商务团队与供应商协商材料置换,施工班组24小时轮班整改。最终,在未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净高提升20厘米,空间通透度与旅客体验显著优化,铝板接缝误差控制在1.5毫米内,幕墙气密性达到国标最高等级,团队以“工匠精神”贯穿每一道工序。
五年铸剑,科技与匠心浇筑边疆地标
2025年,乌鲁木齐天山机场新航站楼正式投运,这座占地50万平方米的“空中走廊”,成为“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建设过程中,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级BIM应用成果1项,省部级BIM成果2项,国家级QC成果2项,省部级QC成果4项,自治区级一级工法1项、二级工法1项,专利授权5项,论文发表23篇。
杨羽豪青年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用五年时间,交出了一张亮眼答卷。他们的故事,是中建人“拓展幸福空间”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的时代注脚。天山脚下,这座“空中走廊”正承载着新疆的发展梦想,向世界展开一幅“一带一路”的壮美新画卷。(通讯员 杨羽豪 李伟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