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策划、天山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小马鞭》获得第2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儿题材影片奖。该影片以新疆阿勒泰地区推行“马术进校园”为背景,讲述男孩昂萨尔为当上赛马骑手而努力成长、增进本领、磨炼意志的成长历程。
电影之所以能打动观众,不仅在于童真和谐的温情,也在于真实动人的艺术表现,让观众通过影片感受新疆,了解新疆,爱上新疆。在颁奖现场,《小马鞭》电影代表说:“未来会继续努力,继续扎根在新疆大地上,用更多有温度、有力量的好作品讲好新疆故事。”
《我的阿勒泰》剧照。(图片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近年来,新疆文化领域繁荣发展,获得了广泛支持和关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库尔班大叔上北京》《远去的牧歌》《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等新疆故事陆续登上华表奖奖台;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并登顶同一时段收视第一名;歌曲《苹果香》在网络走红,成为老少皆宜的跨年龄神曲,也唱火了伊宁六星街……这些作品,让“文化润疆”更加有形有感,让新疆文化发展成果在更广阔的舞台绽放,让更多人通过文艺的窗口看到了真实温暖的美丽新疆。
首届天山文学奖颁奖典礼现场,作家王蒙领奖。(图片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政策赋能,筑牢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石。指导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艺扶持激励资金管理办法(2023年修订)》、面向基层文艺爱好者等群体实施各文艺门类“千人大培训”品牌工程、建设新世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西域都护府博物馆等一批文博场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分会场首次设在新疆……近年来,一项项政策措施落地,为新疆文化事业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12月20日晚,新疆文学领域最高奖项——天山文学奖在乌鲁木齐举行颁奖典礼,为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再出发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新疆喀什分会场《舞乐新疆》节目精彩上演。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约提克尔·尼加提摄
根植沃土,传承文化发展的精神命脉。新疆目前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607个,其中,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玛纳斯、麦西热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4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遗产,恰如“有源之水”,滋养着新疆地域文化,激发着新疆文艺创作者的灵感。刘亮程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土壤,孕育出小说《本巴》的故事,为古老伟大的史诗注入了新时代的生命力;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小说《白水台》聚焦改革开放以来哈萨克族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展现了各民族团结互助、军民鱼水情深的美好图景;狼戈的歌曲《苹果香》,以伊犁为背景元素,将平凡的生活点滴化为音乐的符号,触动了无数听众的心灵。广大创作人员坚定文艺使命,深深扎根于新疆这片多民族聚居的文化沃土中,坚持以人民为创作之源,讲述新疆历史、展现各族群众幸福生活,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创新表达,激活文化发展的全新活力。在新时代,新疆积极探索创新表达形式,让传统民族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文学作品改编的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形成现象级的传播效应,不仅让“影视+文旅”爆发出持续动能,更引发了新疆各地文旅部门与影视公司共创文旅微短剧的热情;正在上映的纪录电影《地上的云朵》,对准新疆阿瓦提县的棉农家庭,记录他们的生产生活过程,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新疆多民族风情画;大型历史题材舞剧《张骞》以张骞出使西域为蓝本,用《授节》《守节》《传节》《使节》反映了历史上跌宕起伏的“凿空之旅”,还原了汉代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地交往交流交融的事实……多样新颖的表达形式与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传递出更加细腻真诚的情感,引发受众更深层次的共鸣。
多元共生,奏响文化发展的时代和声。在新疆的文化基因里,镌刻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融密码,这种文化交融不仅存在于历史长河中,更在当代绽放新彩。“上合组织外宾访新疆”“诗意中国西部行”“新疆文旅资源海外推广活动”接连举行,为新疆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多样的平台。法国时间4月11日上午,2025“新疆是个好地方”——新疆文化和旅游资源海外推广活动在法国巴黎举办。活动通过旅游宣介、文艺展演、图片展览、服饰和非遗展示等多种形式,为法国民众呈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新疆。搭乘“一带一路”的快车,中华文化的“新疆色彩”闪耀世界舞台。
《小马鞭》获奖,是新疆文化发展的新成绩,也是发展的新起点。当前,新疆正处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新征程上,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期待广大文艺工作者以赤子之心扎根新疆这片热土,以笔为犁、以艺为镜,深刻体察新疆各族儿女团结奋斗的壮阔实践,将新时代党的治疆成就转化为有筋骨、有温度的精品力作,谱写无愧于时代、扎根于人民的恢弘篇章。(简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