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苍茫戈壁中,克孜尔石窟的斑驳壁画与刘平国石刻的遒劲刻痕跨越千年,静静诉说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阔史诗。这两处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瑰宝,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注脚,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
丝路文明交融的“活化石”
作为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克孜尔石窟始建于公元3世纪,比敦煌莫高窟早260年。现存349个洞窟中,4000余平方米壁画以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为主线,却又不乏中原服饰纹样、西域乐舞场景与民间习俗的交融。飞天衣袂间流淌着印度犍陀罗(qián tuó luó)艺术的血脉,伎乐天手中的箜篌、琵琶却分明是中原雅乐的变奏。
讲解员阿娜尔古丽常驻石窟十余年,见证着游客在17号窟“萨埵(sà duǒ)太子舍身饲虎”壁画前的沉思,在8号窟菱格构图中的惊叹。她讲述道:“那些残缺的壁画上,既有希腊化风格的卷草纹,也有龟兹工匠用赭石、青金石绘制的佛陀衣袍,它们共同勾勒出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的图景。”尽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500余平方米壁画被掠夺海外,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团队通过跨国比对复原,让散落的文明碎片重新“归位”。
民族团结的“千年碑铭”
距克孜尔石窟百余公里的黑英山乡,东汉永寿四年(158年)的刘平国刻石在悬崖峭壁上沉默千年。石刻记载了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率秦人(汉族)、羌族工匠凿山筑亭、开道固边的壮举,“坚固万岁人民喜,长寿亿年宜子孙”的铭文,镌刻着中原王朝与西域各族共御外侮、共筑家园的初心。
2022年,温州援疆指挥部与拜城县委宣传部联合拍摄的纪录片《汉时关:刘平国治关亭》中,考古学家通过石刻上的凿孔遗迹与《后汉书》记载互证,还原了古乌孙道上汉军戍卒与龟兹工匠并肩劳作的场景。石刻于1879年被发现后,王国维、黄文弼等学者在《观堂集林》《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多次提及,称其为“西域第一石刻”。如今,石刻所在的博孜克日克沟口已成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游客在此触摸石刻上“淳于伯隗(chún yú bó wěi)作此诵”的汉隶刻痕,仿佛听见铁锤凿击山岩的回声与各族人民共筑边疆的誓言。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金钥匙”
近年来,拜城县以“文化润疆”工程为抓手,将克孜尔石窟与刘平国石刻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体课堂”。在克孜尔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游客可通过VR技术“穿越”至壁画原境,观看龟兹乐舞与中原雅乐的数字复原演出;在刘平国石刻遗址公园,青少年研学团队沿着古乌孙道徒步,在边塞诗朗诵与石刻拓印体验中感悟“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正如克孜尔石窟研究所所长李庆民所言:“我们修复的不只是壁画与石刻,更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土、共同书写历史的集体记忆。”从克孜尔石窟中“飞天”与“菩萨”的多元艺术表达,到刘平国石刻上汉隶与龟兹文的交融刻痕,历史文物正以最深沉的力量,向世人诉说着一个真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流淌在文明血脉中的基因,是铭刻在山河岁月里的永恒印记。
当夕阳为克孜尔石窟的红色山崖镀上金边,当游客在刘平国石刻前驻足凝望,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汇。文物不会言语,却以最质朴的方式讲述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故事。这,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的注脚。(冯哲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