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17日电(记者张晓龙)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16日发布咸海研究阶段性成果称,经过近5年的联合科学考察、观测、研究和示范,我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家已查清,气温升高造成的蒸散发量增加等情况是咸海干涸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推广高效节水技术修复咸海生态的治理方案。
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两国交界处的咸海曾是世界第四大湖。据科研人员观测,从1960年到2020年,咸海湖面面积从6.7万平方公里缩减到6000平方公里。
咸海研究项目负责人、中科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陈曦说,耕地扩张长期被认为是咸海萎缩的主要因素,但两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显示,自2000年以来,咸海流域农田已经停止扩张,耕地扩张已不再是咸海近20年来萎缩的主要因素,“气温升高造成蒸散发量增加、农田节水技术缺乏、中下游湿地扩张、上游水电站大量蓄水,使流入咸海水量大幅减少,加速了咸海近20年来的萎缩。”
咸海干涸后,大面积水域干涸使湖床完全暴露,引发了盐尘暴。经两国科学家测算,春季盐尘主要危及蒙古及西伯利亚方向,夏季往伊朗高原区域发展,秋季趋向里海及阿塞拜疆等区域,冬季盐尘主要影响我国新疆和西北干旱区,盐尘影响范围可达300公里至500公里。
综合近几年咸海研究,结合地面调查、无人机以及遥感监测分析,两国科学家提出通过生物、物理、节水和输水等多种措施,对咸海干涸湖区进行生态治理的路线图。
陈曦指出,节水技术是中亚国家生态解困的重要解决途径之一,“乌兹别克斯坦水资源的60%用于棉花种植,棉花种植的高耗水量可以通过推广节水技术增加用水效率来解决,高效节水技术可使乌兹别克斯坦每年节约80亿立方米至1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可用于产业发展和咸海生态修复。”(完)